4月3日,在晨霧繚繞的六盤山麓,寧夏固原市第二中學、弘文中學師生等共3200余人,沿108里崎嶇山路徒步往返任山河烈士陵園開展清明祭掃。這項始于1995年的“行走的思政課”,傳續三十載,成為全國思政教育范本。
水無常形,卻能滋潤萬物。教育也同水一樣,綿綿用力,潤物無聲,指引著學生成長的方向,引領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當地積極推動思政教育改革創新,以生動的實踐,為思政課注入了新的活力,讓思政課“走新”又“走心”。
“行走”課堂,讓思政教育鮮活起來。“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一堂“行走的思政課”,打破了傳統課堂的局限,將思政教育從教室延伸到社會各個角落。當日凌晨5時許,學生們高舉紅旗列隊啟程,嘹亮的口號劃破寂靜,整齊的腳步在山谷回響。他們翻越黃茆山、跨越深溝、穿行崎嶇林場,毅然踏上特殊行程……誠然,思政課,既是上給學生的,更是上給全社會的。“行走的思政課”,讓學生們身臨其境,在真實情境中感受歷史的厚重、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團結,使思政教育更加可感可知,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
多渠道教學,播撒民族團結的種子。“單絲不成線,孤樹不成林。”民族團結是國家繁榮昌盛的重要基石。眼下,這項跨越三十載的教育實踐,從單純的祭掃,到融合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再到升華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行走課堂”,其影響正在從六盤山麓擴至神州大地。“用腳步丈量信仰”的思政實踐,讓塞上江南開滿“團結花”,更是讓民族團結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綻放出絢麗的花朵。
久久為功,構建思政教育新格局。“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思政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全過程、全方位推進。面對大中小學學生,思政課都要“春風化雨入心間”,怎樣才能把“最難講”講得最精彩?據報道,經過5小時跋涉,任山河烈士陵園巍然呈現。學生們輕拭碑塵、敬獻鮮花,在寓教于學、寓情于景中,增強思政教育的影響力和感染力,不斷夯實大中小學思政課“根基”。
“走新”的是時代,“走心”的思政課更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新教學方式方法,將思政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與民族文化相融合,與時代發展相契合,讓思政課真正成為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金課”,為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撐,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文/苗瑞祥)
閃電評論,歡迎投稿!
投稿郵箱:qilushiping@iqilu.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