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月,當解放西藏的軍令傳到駐守川南的十八軍駐地時,時任軍長的張國華正在給發燒的女兒喂藥。這位身經百戰的將軍放下藥碗,轉身帶領五萬將士挺進雪域高原。這個決定不僅改變了西藏的歷史進程,更在喜馬拉雅山脈的群峰間鐫刻下一位共產黨員的忠誠印記。
張國華將軍為解放西藏作出了突出貢獻,后來更是成為保衛西藏邊防的英雄戰將,今天我們就來講一下張國華將軍的故事。
1914年12月,張國華出生于江西省永新縣一個貧窮的農民家庭,因家庭貧寒,張國華讀了幾年私塾就被迫回家務農,當時時局動蕩,內憂外患之下,老百姓的生活異常艱苦,正是童年的這些悲慘遭遇造就了張國華堅強的意志和體魄,為后來走上革命道路打下了基礎。
1929年3月,年僅15歲的張國華懷著對國家未來的期許告別家庭,踏上了井岡山,加入王佐、袁文才的部隊,后來該部隊成為朱德和毛主席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的一部分。
張國華作戰英勇,連續三次受傷,每次都是還未痊愈就投入新的戰斗,這讓他贏得了組織的信賴,于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隨后的反“圍剿”斗爭中,表現出色的張國華獲得三等紅星獎章的榮譽,時任紅一軍團團總支書的他跟隨中央紅軍踏上了長征的征程。
長征路上,張國華率領部隊成為開路的急先鋒,先后參加了包座戰役、突破臘子口等多次戰斗,經過一年多的戰爭洗禮,張國華迅速成長為一名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隨后經過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磨煉,張國華成為我軍一名非常出色的將領。
1949年2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整編,豫皖蘇軍區部隊和其他部隊合編,組建第二野戰軍第十八軍,任命張國華為軍長,譚冠三為政委,下轄3個師共2.9萬余人。
接下來的一年里,張國華率領第十八軍參加了渡江戰役、湘贛戰役、衡寶戰役、進軍大西南和成都戰役等,成都戰役獲勝后駐軍在川南,擔任川南人民行政公署主任。
正在此時,張國華突然接到緊急命令,前往重慶接到劉鄧兩位首長的指令,率軍進入西藏并解放西藏,劉伯承強調指出這是“一個非常重要、非常艱巨、非常光榮的任務”,張國華和譚冠三當即表示:“堅決完成任務!”
1950年3月,在進軍西藏誓師大會上,張國華帶領全軍指戰員莊嚴宣誓:堅決把五星紅旗插上喜馬拉雅山!
張國華沒有辜負黨中央的囑托,先是發為接下來的動昌都戰役并取得勝利,打開了進藏的大門,很大程度上推動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1955年,張國華被授予中將軍銜,成為開國中將。
1962年,當西藏平叛斗爭和民主改革運動取得節節勝利之時,印度軍隊卻在中印邊境不斷集結,并制造事端,進行挑釁,蠶食中國領土。中國政府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決定進行自衛反擊,張國華再次掛帥,抱病親臨前線,指揮了這場戰役。
張國華本著“慎重初戰,初戰必勝;不打則已,打就打疼打好”的原則,制定了“對印軍左右兩翼實施同時出擊,全殲印軍第七旅”的大膽作戰計劃,受到毛主席的大力支持,主席說:
“他是前線指揮,讓他打嘛!打不好重來!”
作戰期間,張國華住在陰暗潮濕的地堡里,不斷感冒發燒,但他依舊和參謀人員一起守在作戰室,分析戰情,甚至吸著氧氣指揮戰斗,經過一個月的反擊作戰,張國華直接指揮部隊殲敵7000余人,保衛了國家領土。
1963年2月,張國華在中央工作會議上向毛主席匯報了中印自衛反擊戰的情況,毛主席聽了非常高興,說:
“這次是打了一個軍事政治仗,或者叫政治軍事仗。”
由于長期在高原環境下進行高強度的工作,張國華積勞成疾,1972年2月20日,張國華在主持召開會議時猝然發病,倒在會場,第二天與世長辭,年僅58歲,張國華生前曾說:“我不愿躺在床上呻吟,只有戰場才是我的歸宿。”
這是對張國華戎馬一生最好的注解和詮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