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晚下腰、壓腿、倒立,一個眨眼100次、一個拔泥步100遍,一個捋袖100遍......七年來從未缺席,客廳地板磨出深深印子,幾乎每個節假日都在練功房度過,光練功鞋就穿破了二十多雙......2012年出生的石雨哲是蚌埠京師實驗學校七年級學生,來自花鼓燈世家,曾祖父為蚌埠市花鼓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作為第四代“燈娃”,石雨哲自幼便師從爺爺練習花鼓燈,守護著千年文脈。
花鼓燈是安徽省優秀民間藝術、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被稱為“東方芭蕾”。石雨哲的曾祖父石金禮是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爺爺和父親也熱愛花鼓燈,石雨哲兩歲時便在心里種下了傳承花鼓燈的種子。5歲時,他正式跟爺爺學習“鼓架子”男角,兩年后師從蚌埠市著名花鼓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金明。
石雨哲的曾祖父依據猴子的動作和精氣神,獨創花鼓動作“石猴子”,自成一派,在長期感悟中,形成了“進取、質樸、樂群”的家風家訓,石雨哲明白,花鼓燈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符號,更是對石猴精神的鍛造與傳遞。
“我天生就是跳花鼓燈的,每一次登臺亮相都令我心潮澎湃,每一陣掌聲喝彩都給我更大的鼓勵,能讓更多觀眾了解并熱愛傳統文化的美,我感到無比驕傲。”石雨哲經常在作文中寫到花鼓燈帶給他的快樂和感動。
因練習導致骨折還未痊愈,恰逢全國大賽省級選拔賽,石雨哲堅持提前兩周石膏拆線。近20趟來回合肥市,高強度訓練使腳踝腫成碗口大,他硬是咬牙堅持了下來,最終成功入選第12屆全國少兒舞蹈展演大賽,并獲“小荷新秀”稱號。
數年對“石猴子”動作的勤學苦練,也使他一直秉持著家風家訓。即使訓練再忙、事情再多,學習上從不放棄進取,成績一直名列前茅,床頭上擺滿了各類文學經典書籍,睡前必須讀上一小時才能安心入眠。為了領會“石猴子”動作精氣神,他把《西游記》前后讀了三遍,并動員同學們幫他挖掘經典文學中孫悟空的特點、細節。為了練好打虎步,他和大家一起讀《水滸傳》,因勢利導在班里形成閱讀經典文學的濃厚氛圍。
花鼓燈動作大多從勞動生活中提煉,四百多個語匯、五十多種基本步法,石雨哲興致勃勃當起了花鼓燈宣講員,成為中國花鼓燈第一村傳習基地小小講解員。每周延時課、大課間,他用精彩的動作配合生動的語言,普及大花場、小花場、盤鼓等花鼓燈舞蹈知識。在金明的指導下,專門編排了一套花鼓燈基礎操,課間帶領全班同學共同領會非遺文化風采。校內利用校園藝術節、運動會,表演自己編排的花鼓燈基礎操五十余場次,激發同學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
學無止境,石雨哲不停琢磨優秀花鼓燈舞蹈作品,甚至西方經典舞蹈作品,把芭蕾舞劇《天鵝湖》四小天鵝“站、立、轉、跳”與“跳門檻”“坐地轉”“朝天蹬”“割韭菜”“一盆花”對比,探尋異曲同工之妙。課余積極參加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社區等文化志愿服務活動110余次,跟隨省花鼓燈劇院到各地開展公益演出50余場。
石雨哲在全國農民村晚、央視除夕花鼓燈展演、安徽抵燈晚會、一帶一路國際文化交流、全國大運河文化交流周等近百個舞臺上展現花鼓燈風采,榮獲蚌埠市禹會區“非遺傳承人”稱號。
點 評
在向陽生長的金色年華里,少年如同春天萌發的新芽,正以蓬勃的姿態擁抱生命的無限可能。拼搏途中也許要穿越荊棘,但每道傷痕終將化作照亮前路的星辰。既做腳踏實地的耕耘者,又當仰望星空的追夢人。以新時代青少年的擔當,在傳承與創新中架起橋梁,讓個人成長與民族復興同頻共振。以多元的才華擁抱世界,用堅韌的品格直面挑戰,終將在屬于自己的坐標系里,書寫出不負時代的青春答卷。
□蚌埠京師實驗學校團委書記 信 念
(記者沈思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