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惠保險是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致力于為社會更廣泛群體,特別是中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業等提供保障的市場化風險分散機制。雖然普惠保險不是一個新興概念,但由于其內涵外延不斷演變,在不同階段、不同地區表現的形式也有所不同。CAFI《2024年普惠保險高質量發展白皮書:普惠保險蓄勢待發》結合我國國情,將普惠保險界定為“政府引導,商業保險機構主導,社會多方力量參與,為特定群體(特別是弱勢人群和小微企業)提供適當有效的保險服務,并承擔相應風險,旨在促進社會公平和經濟發展的保險模式”。那么,普惠保險是不是一定要又普及又便宜?要價格“公道”,該如何降低普惠保險的成本呢,普惠保險的商業模式有不同嗎?近期,元保副總裁兼總精算師張利凱先生在中國普惠保險網絡(CIIN)舉辦的“”對此問題進行了交流。
主要觀點如下:
普惠保險是不是價格一定要低?
首先,從“惠”的含義看,至少包括兩層含義:
一是可以理解為“絕對價格”比較低,但作為精算師,普惠保險的絕對價格可能沒有那么低,如果“絕對價格”低,意味著這個產品的保障成本和營銷成本都不能太高,這樣帶來一個問題,如果保障水平不變,那通過何種方式觸達消費者;
二是“相對價格”可以比較低,即高性價比保險產品,相對價格低意味著產品的費用率相較同類產品也不會太高,其實是屬于“惠”。經濟學原理告訴我們,價格相對低的產品銷量自然會上來。
所以,普惠保險的核心是產品,產品的核心是成本問題。
如何降低普惠保險產品的成本呢?
成本的實現要從兩個角度實現,一是要用科技和互聯網力量做風險管理和營銷觸達。互聯網端能夠及時、便捷的觸達客戶,因此能夠降低銷售成本,大數據的應用也可以降低保險公司的業務經營成本,提升企業的經營能力;第二個降低成本最關鍵的是政府的作用,但這里不是指需要政府出錢,而是在普惠保險中進行“信用加持”。信用加持比政府出錢重要得多,政府做信用加持,商業機構通過商業方式運作,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企業的成本,做到保險產品可持續發展。
普惠保險的商業模式有什么特別嗎?
所有商業模式核心就是成本這兩個字,保險的商業模式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看。
一是營銷,在保險業有一句話“銷售為王”,其背后的含義就是,保險主體在開發保險產品時第一考慮要素是營銷,只有能觸達客戶的產品才是有價值的。所以營銷成本一定要降下來。
二是風險管理,風險管理有幾個維度,首先是風險識別、風險度量,然后是風險管理。科技和大數據可以識別潛在風險,可以對風險進行量化分析,只有在對風險進行了準確的識別和足夠的度量之后,才能實施合適的風險管理策略。營銷成本和風險管理水平提高,才能降低保險經營成本,真正做到保險的普惠發展。
THE END
CAFI公眾號部分文章亦發布于以上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