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微博熱搜突然被一條“冷飯”點燃——#蔡徐坤勝訴#。點開詞條,網友的反應卻出奇割裂:粉絲含淚刷屏“正義雖遲但到”,路人一臉茫然“這瓜居然還有后續”,而更多人則盯著判決書里那句“不存在W女士”陷入沉思:當年鬧得腥風血雨的“未成年墮胎”傳聞,竟是一場沒有女主角照片、錄音、甚至本尊現身的“幽靈式造謠”?
時間倒回2023年7月,狗仔“超能攝影陽陽”拋出連環炸彈:
蔡徐坤與“C女士”交往致其墮胎;蔡母雇人非法調取C女士隱私;更勁爆的“W女士未成年”指控。
奇怪的是,這場持續一周的熱搜狂歡里,所有“證據”都像被打了馬賽克:
網傳的“親密照”被粉絲扒出是AI換臉,原圖出自某網紅情侶的日常照;所謂的“協商錄音”全程模糊處理,聲線比對與蔡母公開講話差異明顯;從C女士到W女士,始終無人接受采訪或起訴維權,仿佛憑空消失。
這場“三無緋聞”卻讓頂流一夜墜落:代言解約、節目除名、甚至被拍到在海外便利店打工維持曝光度。而兩年后法院判決揭曉謎底:所有指控均屬捏造,造謠者需登報道歉并賠償2萬元。
翻看《上海法治報》的道歉聲明,黑色幽默感撲面而來:
造謠者鄧某某、董某某用小學生字跡寫下“誠懇道歉”,但賠償金額僅夠買部手機;
蔡徐坤將賠償款捐給公益,卻被嘲“兩萬塊連熱搜都買不起”;
粉絲整理出785天維權時間線,發現官司打贏那天,蔡徐坤正在吉隆坡開演唱會,臺下坐著舉“相信法律”燈牌的海外粉絲。
更殘酷的現實是:判決書下達后,蔡徐坤微博轉發量不足鼎盛時期1/10,超話排名跌出前50;他靠給國際品牌站臺、發英文單曲維持事業,被外媒稱為“中國版賈斯汀·比伯”;仍有網友堅稱“無風不起浪”,把法院判決解讀為“資本運作的結果”。
這場官司最諷刺之處在于:造謠者用P圖、剪輯、小作文就能毀掉一個頂流,而法律只能還他清白,卻賠不回消失的黃金兩年。
蔡徐坤案撕開了內娛造謠產業鏈的潛規則:
用AI換臉偽造親密照,拿明星母親公開視頻二次配音,再套用社會新聞編故事——三位一體打造“完美丑聞”;
故意模糊時間地點,例如稱“W女士2022年未成年”,實則該女生當年已滿18歲,利用年齡差玩文字游戲;
選在明星宣發期集中爆料,即便48小時內辟謠,商業合作早已涼透。
更可怕的是,這套模式正在被復制:某頂流被曝“私生子”,結果孩子照片是網紅萌娃;女星“出軌視頻”瘋傳,后被證實是劇組路透剪輯。
當“開局一張圖,內容全靠編”成為流量密碼,每個吃瓜群眾都可能成為謠言二傳手。
回看這場鬧劇,處處透著荒誕:
造謠者的“低成本犯罪”:2萬元賠償 vs 蔡徐坤兩年損失超2億,違法成本與破壞力嚴重失衡;
平臺的“沉默共謀”:熱搜話題閱讀量破50億,但至今未見微博對謠言傳播的反思機制;
看客的“七秒記憶”:當初罵得最兇的人,如今在評論區刷“早忘了這事”。
而蔡徐坤的“海外流浪記”,恰是內娛生態的縮影:
2024年米蘭時裝周上,他穿著寫有“Not Guilty”的定制夾克走秀,外媒贊其“東方美學新代表”;
2025年3月,他在吉隆坡演唱會唱《重生》時哽咽:“有些傷疤不會消失,但會讓你更看清方向。”
蔡徐坤勝訴當天,有網友在豆瓣發起投票:“下次再看到明星緋聞,你會先等實錘嗎?”結果顯示,67%的人選擇“直接開罵,萬一是真的呢”。
這或許才是整件事最可悲的后遺癥:我們一邊喊著“理性吃瓜”,一邊身體力行著“謠言加速主義”。而當某天真正的受害者出現時,公眾的信任早已被透支殆盡。
蔡徐坤用785天等來一紙判決,但內娛要治愈“狼來了”綜合征,還需要更久的療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