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鞍山成功出讓了馬政儲出2025-2號地塊(陽湖8號地塊),該地塊位于陽湖片區,面積為45.03畝,容積率僅1.2,由馬鞍山禎源企業管理有限公司(嘉源地產)&溫州璟匯置業有限公司競得,樓面價5621元/㎡,成交總價2.025億,這也是馬鞍山今年首宗住宅地塊成交。
2025年,馬鞍山經營性用地計劃供應1350畝,其中居住用地占比75%、商服用地占比25%。這一數據看似尋常,實則暗藏城市發展的核心邏輯——土地供應與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深度綁定。從“生態福地”到“智造名城”,從“長三角白菜心”到“寧馬一體化”,馬鞍山正通過土地資源的精準投放,構建一座產城融合、生態優先、跨域聯動的未來之城。
NO.1|壹
產城融合再升級:工業強市催生“職住平衡”新需求
關鍵詞:產業用地集約化、產城單元布局、職住一體
1.工業強市戰略下的空間適配
根據總體規劃,馬鞍山定位為“長三角智造名城”,重點發展鋼鐵、智能裝備、半導體等產業集群。2025年供地計劃中,博望區、市經開區多宗居住用地緊鄰產業園區,直接指向職住平衡目標。
以博望鎮為例,其規劃為“產城融合發展示范區”,2025年計劃推出5宗居住地塊(合計257畝),均位于工業路、新合路等產業走廊周邊,滿足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產業人口居住需求。
2.新型工業用地模式探索
總體規劃提出“標準地改革”和“工業用地混合開發”,慈湖高新區、經開區已試點布局“科研+制造+配套”復合型產業社區。2025年高鐵南站商服地塊的供應,正是為南站樞紐經濟區預留產業服務空間,支撐智能制造企業總部落地。
核心觀點:產業與居住的“空間黏性”增強,產城單元成土地價值放大器。
NO.2|貳
生態宜居再深化:長江經濟帶的“綠心”實踐
關鍵詞:長江大保護、藍綠空間、低密開發
1. 生態底線約束下的開發邏輯
總體規劃劃定362.97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嚴控長江岸線1公里內新增建設用地。2025年供地地塊中,采石街道蔡村地塊位于長江東岸生態廊道外圍,容積率或限制在1.5以下,呼應“濱江低密住區”定位。
秀山湖東側3號、5號地塊臨近規劃中的秀山綠環和慈湖河綠廊,開發需符合“藍綠網絡”管控要求,強化親水界面與通風廊道建設。
2.市更新與生態修復協同
總體規劃將雨山湖周邊、金家莊片區列為城市更新重點區域。2025年紅星村城市更新地塊和原黨校地塊的供應,需遵循“開敞空間界面優化”原則,補足雨山湖綠環的公共綠地缺口。
核心觀點:生態價值正轉化為土地溢價資本,低密+綠景成高端項目標配。
NO.3|叁
跨域協同再加速:寧馬一體化的“流量入口”爭奪
關鍵詞:城際樞紐、邊界經濟、商服引擎
1.寧馬城際的“地鐵經濟”紅利
總體規劃明確“構建內聯外暢綜合交通體系”,寧馬城際預計2025年通車,直接激活站點周邊土地價值。2025年供地計劃中,慈湖高新區3宗商服地塊緊鄰寧馬城際慈湖站,未來或布局TOD商業綜合體,承接南京都市圈消費外溢。
高鐵南站商服地塊作為馬鞍山南向門戶,規劃定位為“產城客廳”,需匹配總部辦公、會展服務等高端業態。
2.邊界經濟引爆點
江寧—博望新型功能區被寫入總體規劃,2025年博望區推出的新合路、井岡山路地塊位于省界3公里范圍內,未來或引入南京企業定制化開發,打造“跨省職住社區”。
核心觀點:城際樞紐地塊是資本必爭之地,邊界開發紅利進入兌現期。
第一房研究院觀點:馬鞍山土地市場的三大確定性
1.產業人口紅利:先進制造業集群(如半導體、新能源)帶來穩定購房需求,經開區、博望區剛需地塊去化無憂。
2. 生態稀缺性:長江岸線、雨山湖、秀山湖等資源型地塊將向“低密改善”傾斜,容積率1.5以下項目溢價空間顯著。
3. 跨域投資窗口:寧馬城際站點、省界地塊的商服項目,短期看規劃落地進度,長期看長三角一體化政策加碼。
結語:馬鞍山的土地供應已超越簡單的“放量邏輯”,而是以空間規劃為藍圖,精準錨定城市能級躍升的關鍵節點。對于投資者而言,讀懂“規劃+土地”的雙向賦能邏輯,才能抓住這座“長三角白菜心”的價值爆發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