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都在致富的道路上走,
但是能致富的路很多,
能富過三代或者五代的家族卻很少。
作者-韓 編輯-韓
回看那些富貴家族,無規矩不成方圓,
每一代都遵循著良好的家訓是他們能富貴的根源。
中國有一富過17代的家族,在上海坐擁多棟房屋,
子孫皆接受良好教育,這離不開傳承的家訓。
01
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亮閃閃的,
香港中銀大廈線條直沖天,
北京香山飯店跟旁邊的自然環境搭得挺好。
這些建筑都是貝聿銘的手筆,
他是20世紀有名的建筑大師。
然而,他背后的貝氏家族,其故事遠非尋常。
從明朝中期到現在,差不多500年,傳了17代。
他們從江南水鄉起步,最后走到了世界舞臺,
靠的不是運氣,而是幾代人一直堅持下來的東西。
貝家最牛的時候,得數清末民初到民國那段日子。
那會兒上海是遠東最熱鬧的地兒,生意好,高樓也多。
貝家正好趕上這波機會,事業干到了頂點。
貝潤生16歲自己跑去上海,
從顏料行最底下的學徒做起。
沒多久就被人叫“顏料大王”。
在上海灘,貝潤生的名字誰不知道啊。
貝潤生那會兒的眼光真是沒得說。
他買房的時候,上海還只是個發展中的城市,
可他愣是看準了未來的漲勢。
現在回頭看,那一千多棟房子,
擱在今天的上海,得值多少錢啊?
光想想都覺得夸張。
貝家能富17代,不是靠運氣,
靠的是每一代人都知道怎么抓住機會。
早些年是做生意,后來是搞投資,
再后來是出國闖蕩,每一步都踩得穩穩當當。
貝潤生賺了錢,沒光想著自己。
他掏出80萬銀元買了蘇州的獅子林,
那可是四大名園之一。
他買下來不是為了自己住,
而是給全家人有個地方聚聚,
還在園子里弄了個義莊。
同一時候,他堂兄貝哉安也在忙。
貝哉安順應時代潮流,引領家族涉足金融領域。
他助力創建了上海銀行。
從閶門到虎丘那條馬路,就是他帶頭湊錢修的,
蘇州人到現在還記得這事。
到了貝祖詒接手的時候,已經是民國了。
他在廣州、香港、上海三地主管銀行事務,
于1946年榮膺中央銀行總裁之職。
那年頭經濟亂糟糟的,很多人趁機撈一把,
但他一點歪心思都沒動。
后來,他的長子貝聿銘呱呱墜地,
貝家的名望也隨之水漲船高。
1949年,獅子林捐給了政府。
02
若論貝家的起點,便需回溯往昔。
明朝嘉靖年間,中原戰事頻仍,
浙江蘭溪的貝氏家族難以安身。
貝蘭堂帶著全家搬到蘇州,
那地方水多,挺適合落腳。
他靠著家傳的醫術開了個藥鋪,
看病不管人家有錢沒錢,
都一樣用心,藥材也挑好的。
日子久了,蘇州城里都知道“貝家藥鋪”靠譜,
生意就火起來了。
至第二代、第三代時,藥鋪規模日益擴大,
不僅在蘇州開設眾多店面,甚至在江浙一帶也有了店鋪。
那時候蘇州是全國數一數二的地方,生意好得很,
能在那兒混出頭,貝家真不簡單。
到清朝中期,貝穆廷是家族中厲害的角色,
在蘇州地面上混得風生水起,手里攥著不少銀子,
跟當時的地頭蛇葛氏、毛氏、畢氏并稱“蘇州四富”。
貝家能走到現在,不光靠會賺錢,
還有條家訓管著好幾代人。
那話聽著挺實在,意思是,錢早晚花完,
品德和規矩才傳得下去。
他們還定了個規矩,男丁得干活,不能在家晃蕩。
這么一來,家里就沒出過啥都不干的人。
清末民初那會兒,貝潤生忙生意不忘族人,
貝哉安放著官不做也要幫家族,
貝祖詒管銀行也沒亂來。
每代人都聽這條家訓,既保住了錢,也保住了名聲。
貝家最大的變革,當推貝聿銘那一代。
那時候上海在蓋國際飯店,
80多米高,是個地標。
他老路過那兒,看著樓一點點起來,
心里就有了想法。
后來到了美國,他在幾所學校轉了轉,
最后在哈佛站住了腳。
剛開始沒人瞧得上他,他也沒放棄。
肯尼迪紀念圖書館那項目是個轉機,
他靠設計證明了自己。
之后,盧浮宮金字塔成了巴黎的新標志,
中銀大廈站上了香港的地盤,
蘇州博物館帶著點家鄉味兒。
每件東西,都能看出他對這行的用心。
每一件事物,皆可彰顯出他于這一行業的用心程度。
貝聿銘的成功不是靠運氣,
家里給他的起點高是真,但自己也夠爭氣。
他在美國闖蕩那會兒,正趕上國內亂糟糟的日子,
尤其是文化大革命那段時間,
貝家在國內的不少人都受了沖擊。
貝聿銘算是運氣好,躲過了這劫。
他爹貝祖詒死活不讓他回國,
覺得美國那邊的機會多,風險小。
事實已然確鑿地證明,這一決定并無差錯。
貝聿銘于美國扎根,事業蒸蒸日上,
聲名日隆,進而成為家族中最為知名者。
貝家的路子還不止這些,得看他們咋跟上變化。
明朝那會兒,貝蘭堂帶著醫術來蘇州,
抓住了給人看病的機會。
清朝中期,家族把藥材生意做到江浙一帶,
趕上了生意好的時候。
清末民初,貝潤生在上海搞顏料,
貝哉安干金融,都是順著時代走的。
貝祖詒于民國時期主理銀行事務,
而貝聿銘則在建筑領域開辟出自己的道路。
每一步,貝家都在守住老本的同時,找新的方向。
這種能跟上趟的本事,讓他們在啥時候都能站住腳。
貝家這傳統,
看著就像是刻在基因里了——有錢有文化,還得會賺錢。
上海那上千棟房子,到現在還給家族撐著腰,
租金收得手軟,子孫后代想不富都難。
家族里還有個有意思的事兒,就是他們老講究教育。
從貝穆廷那代開始,就喊著“傳詩書”的口號,
到貝聿銘這代,直接跑去哈佛鍍金,
再到他兒子那代,還是哈佛。
這傳統聽著挺牛,擱哪兒都能拿出來顯擺。
貝家的人好像天生就知道,錢得有,
但腦子也得跟得上,不然這家業早散了。
03
至第十七代,貝家子弟依舊頗為能干。
貝建中女兒Olivia就讀于哈佛大學,研習社會學。
貝禮中的女兒Anna致力于藝術史的攻讀,
并且創立了一個針對兒童的藝術教學項目。
貝家這500年,從藥鋪到銀行,再到建筑,
每代人都往前走,既守著老規矩,也沒怕試新東西。
貝氏家族這17代的路,走得真不簡單。
從明朝一個小小的起點,到清朝的蘇州四富,
再到上海的千棟房主,
最后到哈佛畢業的建筑師,愣是沒掉過鏈子。
他們的故事聽著挺帶勁,既有老一輩的精明,
也有新一代的闖勁,擱哪兒都能讓人豎大拇指。
信息來源:
1、都說富不過三代,富過十五代的貝氏家族秘訣是什么?:界面新聞
2、艾誠對話Anna Pei:一顆中國心,陪了祖父貝聿銘多少年?:環球網
3、這個和拜登合影的華裔女孩,背后的家族不簡單:最華人
4、102歲,富十五代,一圖揭秘貝聿銘傳奇一生.新京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