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短視頻博主“潘嗲”的一則“斗室藏大咖”在網絡上走紅。視頻中,一位名叫潘愛國的同里木匠自稱是同濟大學教授,25年前定居古鎮同里,在當地盤了一家店鋪,出售自己手工制作的木制工藝品,收入不菲。
這則視頻吸引了不少游客前往同里他的店鋪打卡。與此同時,網上也開始有聲音質疑其身份的真實性。日前,澎湃新聞記者前往同里找到了潘木匠本人。
在消費點評網站上,記者未能搜索到與潘愛國相關的同里店鋪信息,后來是在同里景區的游客中心,一位工作人員在地圖上向記者標出了前往這家店鋪的路線。他說最近突然有很多人來打聽潘愛國,在此之前,他并未聽說過這位“隱居”同里的“大咖”。
潘愛國的店沒有招牌,但不難找,沿著同里富觀街走上一段,拐到支弄里就能看到。不大的店面外摞了一堆據說是撿來的舊物件、廢棄門匾、窗花,門外擺了幾排手工木質書簽售賣。
潘愛國的店鋪外 圖/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攝
潘愛國出售的手工書簽 圖/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攝
店門口醒目地貼了一張2021年10月4日的《姑蘇晚報》版面,頭條報道大標題為《“木匠潘”用“匠心”雕琢詩意江南》,引題部分寫著“同濟大學‘教書先生’定居同里21年,用一把刻刀、一支毛筆復刻蘇州園林、市井生活。”
店門口醒目地貼了一張2021年10月4日的《姑蘇晚報》對潘愛國的報道
澎湃新聞記者進店時,潘愛國正在和一位游客操著上海話交談。這位游客剛剛買了幾片35元一張的木制書簽。“這個上面是滿天星,意思是長壽的,適合你的年紀……這個木頭書簽,顏色會越盤越黑,包漿的。”潘愛國一邊說,一邊歡迎記者進屋看看。屋內兩邊掛著大幅未完成的書畫,其中一幅是上色到一半的宗教畫,潘愛國說,這是寺廟向他定制的畫作。記者問是哪座寺廟,他回答說:“中國的寺廟多了去了。”
潘愛國正在與游客攀談 圖/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攝
潘愛國介紹說這是他為某寺院所作的繪畫 圖/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攝
潘愛國店鋪內部 圖/澎湃新聞記者 錢雪兒 攝
事實上,這位“隱居”同里的“教書先生”的身份和經歷,在網絡上有多個版本。自媒體博主“潘嗲”的短視頻上傳于今年3月底,視頻中,潘愛國自稱是同濟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目前帶兩個博士生,并說“帶完這一屆就退休”。但潘本人向記者表示,視頻是偷拍的,并未得到他的同意。而在社交平臺上,又有網友提供相關資料,證明潘曾說自己是東南大學的老師,每周四要去學校上課。而記者到達的當天正好是周四,潘本人正在店鋪內,并未外出。
圖為網友發帖截圖
被問到如今是否每天都待在同里,潘愛國告訴記者,他是同濟大學建筑系的教授,今年66歲了,所以“已經不上課了,平時除了有事情,也不回上海。”當記者就網絡上那些質疑他身份的聲音向他求證,潘愛國反問記者:“這么頂真做什么呢?”他表示,對網上那些質疑,他都“無所謂”,重要的是他每天都能有大量游客的光顧和高額的收入,“賣書簽、賣畫,每天能有幾萬塊,上班算得了什么?”他說道。
圖為相關視頻截圖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湯惟杰是最早質疑潘愛國同濟大學教授身份的人,他詢問了幾位在同濟大學建筑城規學院、土木工程學院以及華東建筑設計院歷史建筑保護中心工作的朋友,竟然無一人認識這位“同濟教授”。
澎湃新聞記者查詢了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以及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官網上的各學院教師名單(包括退休教師),均未發現潘愛國目前或曾經在同濟大學從事教師職務的信息。同濟大學校史館館長兼檔案館副館長章華明在查了其他老檔案后也表示:“潘愛國既沒有在中國海洋大學、也沒有在同濟大學讀過一天書。”
同濟大學土木工程學院以及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的官網列有各學院教師名單(包括退休教師),均無潘愛國信息
憑借著無法坐實的身份,這位“教書先生”為何能獲得這么多的流量?一邊是“歲月靜好”的退隱生活,一邊又是“日進斗金”的收入狀況,或許正是這種“躺平掙大錢”的人設,讓一些人樂意買單。
“在網上說一百遍,沒有的事也成真的了”,從潘愛國的店鋪出來,記者遇到了坐在路邊的三位鄰居,其中一位這樣對記者說道。這位鄰居表示自己和其他兩位都是同里本地人,印象里,潘愛國是從上海松江搬來在這里租了店鋪做生意。”他的經歷雖然聽上去傳奇,實則經不起推敲“,他總結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