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美國航天局直播畫面顯示,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龍”飛船在佛羅里達州附近海域濺落。飛船上搭載著4名宇航員,其中包括因波音“星際客機”飛船故障而滯留國際空間站的美國宇航員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至此,兩位美國宇航員終于結束了超過9個月的太空“意外加班”,返回地球。報道,威爾莫爾和威廉姆斯于2024年6月5日搭乘波音“星際客機”飛船飛赴空間站,執行“星際客機”首次載人試飛任務。
航天員(資料圖)
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是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按照設計標準,使用壽命為在軌貯存3年,期間出艙使用次數不小于15次。然而,截至目前,它已經圓滿保障了空間站任務以來的19次出艙活動,使用年限次數超出了原本的壽命設計指標,且首批在軌艙外服正延壽使用、性能穩定。其中,單件服裝最高使用達17次,遠超設計預期。
艙外航天服作為航天員在太空出艙活動過程中的核心裝備,保障著航天員在艙外活動中的生命安全和高效作業,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國第二代“飛天”艙外航天服相較于第一代,具有使用時間更長、安全可靠性更高、機動靈活性更好、測試維修性更強的特點,能保障航天員執行出艙活動更加安全高效。
為了實現艙外航天服的延壽,科研團隊可謂煞費苦心。達到壽命指標后,他們定期對空間站艙外航天服進行壽命評估,構建起天地聯動、科學合理的艙外航天服健康監測和壽命評估方法體系,以此預測當前服裝的壽命。同時,系統識別壽命短板,便于后續服裝壽命升級,從而達到既風險可控又延長壽命的目的。
航天員(資料圖)
中國在航天服領域取得如此重大的成就,對比之下,美國的情況卻不容樂觀。美國作為曾經的航天大國,在航天領域一直有著深厚的積累。美國是世界上較早開展航天活動的國家,活動規模和技術水平也曾居世界前列。然而近年來,美國在航天服相關方面卻狀況不斷。
美國的波音公司,作為老牌航天企業,在載人航天項目上耗費巨大卻問題頻出。在其“星際客機”首次載人試飛任務中,因推進器故障和氦氣泄漏等問題,導致兩名宇航員滯留太空長達9個多月。該項目耗費了42億美元研發成本,卻依然未能解決核心技術缺陷。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SpaceX的“龍”飛船,以相對較低的5500萬美元單次發射成本,成功成為NASA的首選。這一事件不僅凸顯了美國商業航天內部的競爭矛盾,也從側面反映出美國在部分航天裝備技術上的滯后。
美國在航天服技術更新方面也面臨挑戰。航天服的研發和維護需要大量資金與技術投入,美國在這方面的資源分配存在問題。一方面,傳統航天企業依賴政府訂單,模式僵化,缺乏創新動力;另一方面,新興商業航天公司雖有創新活力,但在與政府的合作中面臨諸多政策風險和政治干預。此前就有消息傳出,美國在航天服的研發進度上落后,一些關鍵技術指標難以突破,導致新航天服的推出時間一再推遲。
再看美國的載人登月計劃“阿耳忒彌斯計劃”,因預算削減和政治斗爭進展緩慢。這一計劃的推進涉及到眾多航天裝備的研發與更新,航天服作為其中重要一環,也受到了嚴重影響。由于計劃進展不順,美國在航天服的測試與改進上無法按原計劃進行,進一步拉大了與中國在這一領域的差距。
航天員(資料圖)
對于中國在空間站艙外航天服方面取得的成績,馬斯克也坐不住了。馬斯克所創立的SpaceX在商業航天領域成績斐然,其可重復使用的火箭技術改變了行業規則。然而,在航天服等部分裝備技術上,中國的進步讓馬斯克感受到了壓力。畢竟,航天服技術是載人航天的關鍵技術之一,中國在這方面的突破,意味著在未來的國際航天競爭與合作中,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馬斯克深知,要想保持SpaceX在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領先地位,在航天服等技術上必須加快研發步伐。
中國空間站艙外航天服圓滿保障19次出艙任務并成功延壽,是中國航天實力的有力證明。在這一領域,中國已經超越了美國,取得了領先優勢。這不僅是中國航天科技工作者智慧與努力的結晶,也為中國未來的航天探索奠定了堅實基礎。未來,隨著中國航天事業的不斷發展,相信還會有更多的突破與成就,在國際航天舞臺上綻放更加耀眼的光芒。而美國若想在航天服等關鍵技術領域重新奪回優勢,需要解決內部的諸多矛盾,加大研發投入與創新力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