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公眾號為一線語文教師個人原創公眾號,所有文章均為個人獨立撰寫,歡迎點擊上方的“水寒說語文”關注。
2025年第十七期(總第890期)
我已經有好幾年不太關注各種模擬試題。教書時間越長,就越認識到過度頻繁考試帶來的危害。所以寧可把更多時間和精力花在引導學生讀書上,也不愿意花在研究各種模擬試題上。
所謂模擬試題,就是“模”著頭一年或者頭幾年的考試真題來命制的試題。模得再像,也不過是“模仿秀”而已,不如看“真人秀”。與其花費很多時間去研究那些模擬題,不如踏踏實實把考試真題搞明白了,事半功倍,自然可以“無入而不自得”。
不過,也不是一點兒都不看模擬題,有時候也會被動地看一點兒。
比如,今天學校“零模”,瀏覽了一下試卷,發現了一些瑕疵。考完試后在網上搜了一下這兩道題,原來都是北京市同一個區縣的初三一模試題,只不過一個是2022年的,一個是2024年的。
先說2022年的一篇記敘文,題目是“為祖國河山立傳”,是一篇寫著名畫家李可染的文章。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他決心效法恩師“自有胸中甲天下”的大膽獨創精神,到大自然中去,到生活中去,不受“宗派夸能”的干擾,決心對死氣沉沉的中國畫進行改造,賦予它們新的生命與活力,他認為這才是中國畫的靈魂。1954年春末,他與好友張行、羅銘結伴去江南寫生,行前,他請著名篆刻家鄧散木雕刻了這兩方印章以壯行色。
諸位讀者,你能發現這段話中的錯誤嗎?其中存在的問題,大約很多語文老師也很難發現。
“他與好友張行、羅銘結伴去江南寫生”這句話有問題。其中的人名,不應該是“張行”,而應該是“張仃”。
“張仃”錯成“張行”,實在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來看看百度百科中對張仃的簡介:
我再摘錄一點兒關于張仃的介紹:
1949年設計全國政協會徽與第一屆全國政協會議紀念郵票,負責和參與開國大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美術設計工作,設計改造懷仁堂、勤政殿,設計天安門廣場大會會場和新中國第一批紀念郵票。
1950年任中央美術學院實用美術系主任、教授,領導中央美院國徽設計小組參與國徽設計。1955年參與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籌建工作,1957年調任中央工藝美院第一副院長,1981年任中央工藝美院院長,后離休。
他曾負責設計動畫片《哪吒鬧海》,為首都機場創作巨幅壁畫《哪吒鬧海》;焦墨國畫代表作品有《巨木贊》、《蜀江碧》等,出版有《張仃水墨山水寫生》《張仃焦墨山水》《張仃漫畫》等;張仃先生被稱為20世紀中國的“大美術家”和20世紀中國美術的“立交橋”。
這樣一個聲譽卓著的大畫家,在初三模擬題里,忽然就被改名了,多出來了一撇,屬實不該。
除了這處錯誤,還有另外一處,錯得也比較離譜。
1985年李可染舊居修茸完工,八十多歲的他對著老師的照片深深地鞠了一躬。在典禮上,他對鄉親們說:“是錢老師帶我走上了藝術之路,如果沒有錢老師,也就沒有我的今天。”
這句中語文老師應該比較容易發現問題:“修葺”誤寫為“修茸”,二者是形近字,但意思相差甚遠,不該出錯。
那這兩處錯誤,是我們“零模”試卷印制的錯誤,還是該區試題原來就出現的錯誤呢?我在網絡上搜了很多資源,都是“張行”和“修茸”。現在網上搜這樣的閱讀試題很簡單,海量的資源,甚至連想找到命題所用的原文都很不容易,只能看到刪改后用于考試的文章。
有沒有可能是命題時所用的素材就是錯的呢?我按圖索驥,找到這篇文章的原始出處,最早出自2015年的《小品文選刊》第17期,原文沒有錯,清清楚楚地寫著“張仃”和“修葺”。
那是不是由此可以確認原命題就錯了呢?我還是不敢確認,因為我手頭沒有最有力的證據——該區縣當年一模紙質試卷。
著名史學家傅斯年先生有這樣兩句名言:“上窮碧落下黃泉,動手動腳找東西。”做學問提出假設之后,最要緊的就是找尋材料與證據,而要尋找證據與材料必須有這種精神。
于是,我又想盡一切辦法調整搜索關鍵詞,最終在“知乎”上找到了當年該區試題的“照片版”,在試卷上清清楚楚地寫著“張仃”和“修葺”。原來這都是網絡掃描版惹的禍,差點兒讓人家某區縣的命題人背了鍋。
可是,為什么網絡上的都是掃描版,而不是原版呢?原來是近些年來,不管是高考中考的真題也好,還是模擬題也好,命題機構都越來越傾向于保密,不愿意把“原版”直接分享出來。于是,在網絡上就充斥了各種掃描版,而這類掃描版因為文字識別的問題,常常充斥著各種離譜的錯別字,使用這種掃描版時務必要小心再小心,要精心校對才行。否則的話,就會以訛傳訛,謬種流傳,貽害無窮。
所以,有必要再次強調,前面所說的這個試題中的兩處瑕疵,不是該區當年試卷中的瑕疵,而是網絡掃描版上的瑕疵,可以說是“模仿秀”的“模仿秀”,越模越歪了。
那是不是不用掃描版,拿了原版或者精校過的掃描版模擬試題,就可以放心大膽地用了呢?也不是的。
我們來看2024年該區的這道名著閱讀題。
南宋學者陳善有言:“讀書須知出入法。”“入”,是運用恰當的讀書方法讀懂書中的內容;“出”則是讀后從書中獲得有益的人生啟示,或用書中所學來解決學習、生活中的問題。請結合《紅星照耀中國》《西游記》《簡·愛》《儒林外史》中的一部,說說你是如何運用“出入法”讀書的。(100字左右)
這道名著題沒有任何錯別字的問題,我們來看一下當年所給的答案示例以及評分標準:
答案示例一:我讀《西游記》時,運用精讀和跳讀的方法,掠過引用的詩詞、雷同的內容,精讀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三調芭蕉扇等精彩情節,我深刻認識到孫悟空嫉惡如仇、機智勇敢的特點,這啟示我面對別人的誤解,要堅持自己的判斷,勇于斗爭,善于斗爭。
答案示例二: 我運用圈點批注法讀《儒林外史》。當讀有關范進的情節時,我圈畫出他中舉前后神態、動作、語言描寫的語句,對他熱衷功名、怯懦膽小、虛偽逢迎的腐儒形象作了批注。這啟示我身處困頓時,不能沒有尊嚴;夢想成真時,不要得意忘形。
評分標準:5分。“入”的闡述3分,其中讀書方法1分,結合內容2分;“出”的闡述2分。
我們來看“讀書須知出入法”這一觀點的原文,出自陳善的《捫虱新話》:
讀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惟知出知入,得盡讀書之法。
讀了原文,就會發現,原來這個“入”字,不該簡單地將其界定為“是運用恰當的讀書方法讀懂書中的內容”。無論是從命題中對“入”字的界定也好,還是從所給的答案示例也好,都可以看得出來,命題人對這一“入”字的理解,太淺太窄了。
根據陳善的原文,我們可以看得出這個“入”字,應該是讀書要全身心投入,不可浮光掠影;要鉆進書中細嚼慢咽,淺嘗輒止。這其中不止有一個方法的問題,更有一個讀書態度的問題。
與陳善差不多同時代的朱熹,有朱子讀書法六條,概括起來說就是“循序漸進、熟讀精思、虛心涵泳、切己體察、著緊用力、居敬持志。”這六條和陳善所說的“讀書須知出入法”有異曲同工之妙。
很多時候,我們太相信通過刷題可以應對考試,太沉迷于各種試題練習之中,學生以做對題,老師以講對題為務,但卻常常只是在語言和思想的表面滑行,甚至受到了試題的很多“危害”,慢性中毒了而不自知。
那是不是模擬題才有這樣的問題,真題就沒有這樣的問題了呢?也不是的。事實是真題中的瑕疵,也并不一定就比模擬題少。以后有機會我會寫一個系列的真題指瑕的文章。
“學其上,僅得其中;學其中,斯為下矣。”相比于大量的高質量經典書籍,那些試題所呈現出來的各種材料,都是碎片化的內容,不過是“中”,甚至是“下”,要想學好語文,還是要踏踏實實回到讀書上來。
我的視頻號,持續更新中,歡迎關注。《古文觀止》的公益課已經講到第三十五講,每一講都有直播回放,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了公眾號、視頻號,來聽一聽。
歡迎關注我的新書《用減法教語文》,書中有很多能夠反映我的教育思想的鮮活課例。具體內容可以點擊下面的文章鏈接:
之前還寫過另外一本書:《減法教育》,具體可以參見下面的文章鏈接:
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刪除
歡迎分享,若公眾號轉載,請聯系授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