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消息,特朗普一直在推動伊朗無核化。本月初,特朗普稱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警告如果未能達成核協議,美國可能會“采取軍事行動”。但哈梅內伊拒絕了特朗普的談判嘗試,稱他“霸凌”,并表示,特朗普破壞了先前的協議——2018年,時任總統特朗普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因伊核協議而豁免的對伊朗的制裁。伊朗一直表示其核計劃用于民用目的,并否認正在尋求核武器。
特朗普(資料圖)
2015年7月,伊朗與美國、英國、法國、俄羅斯、中國和德國達成《聯合全面行動計劃》,即伊核協議。根據協議,伊朗承諾限制其核計劃,國際社會則解除對伊制裁。國際原子能機構負責督查伊朗履行協議情況,也多次確認伊朗履行了該協議。協議還規定,若伊朗在未來十年內違反協議,聯合國將重新對其進行制裁,這意味著協議有個十年的期限,而今年2025年,恰恰就是協議即將到期的關鍵節點。
特朗普上臺后,對伊核協議態度強硬。2018年5月,他宣布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并重啟因伊核協議而豁免的對伊朗的制裁。這一單方面舉動,打破了伊核問題的原有平衡,使得伊朗核問題再次陷入僵局。進入2025年,眼看十年之約將至,特朗普政府在伊核問題上動作不斷,試圖通過極限施壓,迫使伊朗就范。先是3月初,特朗普親筆給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寫了一封措辭嚴厲的信,要求重啟核談判,并限定伊朗必須在兩個月內達成協議,否則將面臨“很壞、很壞的結果”。隨后,美國五角大樓宣布將B - 2隱形轟炸機群調往印度洋迪戈加西亞基地,同時把原本部署在亞太的“卡爾·文森”號航母戰斗群緊急馳援中東,與“杜魯門”號組成雙航母編隊,這一系列軍事調動,無疑是對伊朗的武力威懾。
面對美國的步步緊逼,伊朗方面態度堅決。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回應特朗普的信件時,明確表示伊朗不會在威脅和脅迫下與美國進行談判。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公開表示,伊朗不會在槍口下談判,絕不會屈服于外部壓力。伊朗外長阿拉格齊通過阿曼向美國轉交了回信,強調伊朗拒絕直接談判,除非美國取消制裁并撤回軍事威脅;不過,伊朗也表示可以繼續之前的間接對話,但前提是美國必須證明其可信度。同時,伊朗一直強調其核計劃完全用于民用目的,并非尋求核武器。
特朗普(資料圖)
在特朗普威脅對伊朗進行轟炸,并對其相關產品“征收二級關稅”后,伊朗方面迅速做出回應。伊朗《德黑蘭時報》在社交媒體上發文稱,伊朗的導彈“已裝載到所有地下導彈城的發射架上,隨時準備發射”,并警告美國,打開潘多拉魔盒將讓美國政府及其盟友付出沉重代價。伊朗常駐聯合國代表伊拉瓦尼也向安理會遞交嚴正聲明,強調伊朗將“迅速且果斷”回擊任何侵略行為。
俄羅斯也對美國的舉動表示擔憂。俄羅斯副外長里亞布科夫發出警告,稱軍事打擊伊朗將帶來“災難性后果”。一直以來,俄羅斯與伊朗保持著密切的關系,在伊核問題上,俄羅斯主張通過和平談判解決爭端,反對美國單方面的制裁和軍事威脅。
國際社會對美國與伊朗之間緊張局勢也高度關注。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緊急呼吁雙方保持克制,強調對話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出路。歐盟外交官員也表示,美國的做法可能導致局勢失控,希望各方保持冷靜。畢竟,一旦美伊爆發沖突,不僅會給兩國帶來巨大損失,也將對整個中東地區乃至全球的安全與穩定造成嚴重沖擊。
特朗普(資料圖)
從目前形勢來看,特朗普政府對伊朗的強硬態度,背后有著復雜的政治考量。一方面,特朗普希望通過對伊朗的強硬立場,展現自己的“硬漢”形象,以此拉攏國內保守派選民,為未來的政治布局打下基礎。另一方面,伊朗核問題一直是美國在中東地區的重要議題,特朗普試圖通過解決這一問題,鞏固美國在中東的影響力。然而,這種極限施壓的策略,無疑是在玩火。伊朗不會輕易屈服于美國的壓力,一旦局勢失控,美國很可能陷入與伊朗的戰爭泥潭,這對于已經在中東地區耗費大量資源的美國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對于伊朗而言,捍衛國家主權和尊嚴,堅持和平利用核能的權利,是其不可動搖的底線。在這樣的背景下,國際社會的斡旋與調解顯得尤為重要,通過和平談判,尋求一個兼顧各方利益的解決方案,或許才是化解伊核危機的最佳途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