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央視新聞報道,4月4日,法軍總參謀長布克哈德將軍與英軍總參謀長拉達金將軍,共同訪問了基輔。據烏克蘭媒體方面的消息顯示,布克哈德將軍在國際社交媒體上,明確表示,訪問基輔的目的之一,就是要確定軍改模式的長期戰略。由于法國和俄羅斯在非洲的利益沖突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法國對烏戰的軍事介入程度,也應當是歐洲國家中比較深的。因此,烏戰對于法軍的啟示,也應當是非常明顯的。之所以這樣講,原因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法軍已認可無人機革命重塑了戰爭規則。上周,在法國波爾多附近進行的國際軍事裝備展上,無人機首次超越傳統武器成為焦點。84個外國代表團與數千名參觀者的涌入,印證了這一領域的戰略價值。法國無人機行業協會主席勒韋爾強調指出:兩年前,展會上尚無遙控武器,如今無人機已成為應對傳統導彈的顛覆性解決方案。
確實,烏戰實踐已經表明,無人機在偵察、精確打擊與電子戰中不可或缺。法軍已據此加速構建無人機體系,計劃在2024-2030年軍事法案框架下投入4130億歐元,目標裝備3000架無人機,并成立專業操作員學校。國防部長勒科爾努提出的“軍隊無人化”戰略,不僅涵蓋裝備升級,更要求戰術思維向“低成本、高頻率消耗戰”轉型。
第二個,法軍認可的“速度優先”已是生產與迭代的雙重競賽。戰爭的藝術已經改變,速度比價格更重要。這是法國國際軍事裝備展組織者的斷言。這揭示了法國未來軍事工業的核心邏輯。德萊爾公司的DT26無人機在烏戰場表現卓越,其50公里航程與抗干擾能力很具優勢,但負責人曼西尼坦言:“每三個月必須迭代一次以應對戰場變化。”這種快速響應機制,倒逼法國軍工企業重構生產鏈,從設計到交付周期大幅壓縮,確保技術更新與戰場需求同步。
第三個,法軍開始向智能化與無人化融合的體系轉型。法軍的智能化轉型以“天蝎計劃”為樞紐,通過實時數據鏈整合陸海空作戰單元,實現決策閉環效率躍升。與此同時,機器人技術被納入核心議程:法國軍備總局已與賽峰集團簽署協議,開發多任務軍用機器人,涵蓋排雷、火力支援等領域,旨在降低士兵傷亡風險并增強戰場持續性。
此外,在高超音速武器領域,法國也啟動多個項目,彰顯了法國維持戰略威懾能力的決心。不過,盡管智能化與無人化勢頭迅猛,法軍并未忽視“人”的因素。面對征兵困境,法國計劃擴軍至21萬,并建立“1:2”比例的預備役體系,目標10萬后備力量,這雖然會消耗大量的社會資源,但卻能讓法軍中的人的因素,不會成為困擾法軍改革的因素。
總之,烏克蘭戰爭如同一場高強度軍事實驗,迫使法國在無人機革命、生產速度競賽與智能化轉型中重構國防范式。其戰略啟示不僅在于技術追趕,更在于如何平衡創新效率與體系韌性。未來,法軍能否在“無人化”與“人性化”、“尖端科技”與“可持續動員”間找到均衡點,將決定其歐洲防務領導權的成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