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手機做監控端、一部筆記本電腦錄屏,正前方的臺式電腦是錄制主機,頭戴耳麥坐著輪椅的柯水昌被圍繞在設備中央,手邊放著華為、小米、聯想、蘋果等多種型號手機。柯水昌為一天的手機維修培訓直播課程做著準備,“首先大家要熟悉這些手機的拆裝方法。”課程內容是“手機拆裝”,柯水昌拿著不同的手機一一介紹,同時回答著屏幕上學員們的提問。
自2013年柯水昌創辦“錦昌公益”起,他在線上線下累計培訓殘疾學員共714人,57人實現就業創業。憑借電子維修的技能,他把自己的錦子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經營得紅紅火火,也通過開設針對殘疾人的電子維修培訓課程,讓更多殘疾人掌握一門技術,自食其力。
1978年出生于湖北黃石,高位截癱。2013年創辦錦昌公益,累計培訓殘疾學員714人,57人實現就業創業,累計開展2000余場智能手機應用科普培訓,幫助超6.5萬人次的殘疾人、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榮獲“全國自強模范”“全國技術能手”等稱號。
1998年,20歲的柯水昌來到深圳華強北,想要學一門手藝。師父的傾囊相授加上自己勤奮好學,2003年底柯水昌學成來到上海創業,主要從事筆記本電腦維修。因為技術扎實、經營得當,不到6個月的時間他就開了第二家店。2005年,柯水昌結合自己的專業技能和市場需求創辦了錦子昌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他把公司的定位放在高端電子產品的維修以及電子產品的開發和技術應用上。“當時各種電子硬件和電子軟件開始在各個行業的信息化中占重要位置,電子產品的市場需求相當大。我們曾開發過一款很暢銷的故障診斷卡,電腦出現故障以后,把這個卡插上就能夠跑出相應的代碼,知道電腦出了什么故障。”
創業之路十分順利,柯水昌也在工作中結識了自己的愛人李靜。但生活從來都不是一條直線,2011年5月,京滬高速上,33歲的柯水昌遭后車追尾,導致脊椎受損,高位截癱。在北京手術治療康復了一段時間后,柯水昌和妻子回到上海,根據康復醫生的囑托練習生活中的自理事項。遭遇重大變故,柯水昌一度意志消沉,為了給他找些事做,李靜讓同事把公司里待修理的電腦送一部分到家里來,希望熟悉的事情能激起柯水昌重新生活的熱情。柯水昌強打精神搖著輪椅來到操作臺前,可原本可以輕松搬動電腦、投影儀的手現在連給電腦翻面都很難做到,他心里的挫敗感更深了。“修不了電腦,可以修手機啊。”李靜的話點醒了柯水昌。正值同年蘋果公司推出iPhone 4s,掀起了整個電子產品領域智能手機發展的重大變革,調整心態后的柯水昌決定從手機維修慢慢做起,繼續在自己熟悉的電子產品領域發揮所長,“從身體健全到坐上輪椅,從維修電腦到維修手機,我好像站在了人生的第二條起跑線上,慶幸的是我有一門可以傍身的手藝,讓我能有資格重新站在跑道上。”
康復期間,柯水昌在脊髓損傷論壇認識了不少傷友,他發現大部分傷友都缺乏技能,幾乎足不出戶。柯水昌當時就想,“如果他們愿意,就免費把手藝教給他們。” 在得到妻子的支持后,2013年春節,柯水昌以每月8000元租金租下一套150平方米的住房,添置了簡單的家具和維修工具,編制教材,通過網絡面向全國招收愿意參加培訓的脊髓損傷者,“一開始根本沒有人報名,很多人覺得我們是騙子,也有一些人從側面打聽我們的情況。面對每個來咨詢的傷友,我們都會仔細地介紹清楚情況,把我的經歷講給他們聽,讓他們沒有后顧之憂。”
2013年6月17日,柯水昌的電子維修技能培訓班終于開班了,8位不同程度的傷友抱著改變生活的愿望,從湖南、四川等地趕來接受免費培訓。輪椅上的老師,帶著同樣靠輪椅行走的8位學生,在客廳里開始了教學。“他們都傷了至少5年以上,文化程度不高,只會簡單上網,教起來特別費勁。”柯水昌買了幾十本電路基礎方面的書籍,制作幻燈片,從零開始教。“理論學了2個月,終于弄明白基礎電子知識。”來自湖南的胡友志讀初中時意外受傷癱瘓,他來上海找柯水昌,是他受傷11年來,第一次走出家門。修好第一部手機時,胡友志特別激動,“特別想大喊一聲說我學會了。”他在獨自踏上火車來到上海那一刻就下定了決心,“當時我父母不支持我來上海,怕我無法自理生活,也怕我被騙。但我鐵了心,哪怕被騙也想試一試。如果是真的就一定要好好學,走向社會,自己養活自己。”
傷友們每天上午學習電子技術基礎知識,下午進行維修實踐練兵。柯水昌每天晚上為學員們授課,剖析典型維修案例。李靜也忙前忙后,不僅要負責一部分培訓課程,還要像大姐姐一樣照顧好傷友學員的生活。8位傷友格外珍惜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每天都學到深夜。一年的學習和考核之后,柯水昌幫8位傷友各開了一家小分店,從選址到裝修全部包辦,還為每人招聘一位健全員工負責一些行政業務工作。遇到普通問題傷友可以自己解決,解決不了的就拿回公司大家集思廣益。8個病友很快都能獨當一面。胡友志非常欣慰一年前的勇敢出走,“還是學一門手藝最讓人踏實,開了分店之后,我、店員和公司平分利潤,一個月能掙一萬多元。這是一年前的我想都不敢想的事。”
有了成功的經歷,柯水昌和李靜想成立公益組織幫助更多的人。2014年,柯水昌成立錦昌助殘公益組織,周末去街道便民服務點、學校免費幫市民維修電子產品,還輪流去街道便民服務點值班。上海市殘聯找到他繼續開辦電子維修培訓班,讓更多殘疾人受益。從一開始的線下班到線上線下同步開展,從為業余愛好者設立的“小白”入門班,到為想就業創業的殘疾人設立的專業高階班,柯水昌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經驗和手藝毫無保留地教給來培訓的殘疾人,將助殘作為自己事業中重要的部分。
隨著柯水昌公益事業的深入,他發現很多老年人都因為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而與時代脫節。2016年,柯水昌的培訓課又有了著力點,他針對老年人開設了“如何使用智能手機”的公益課堂。跟著公益課堂學了好幾次的廖女士非常感謝柯水昌,快70歲的她獨居,兒女都在國外,“我們是屬于電話時代的人,之前女兒給我買智能手機但我不會用,她教我一會兒就沒耐心了,還容易吵架,我也就不學了。在柯老師的課堂,他們團隊的老師都教得很細致,現在我也會自己在網上叫出租車、能隨時和兒女視頻通話了。”迄今為止,柯水昌和團隊走進上海各個社區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累計開展2000余場培訓,幫助超過6.5萬人次的殘疾人、老年人。
“老師,請問三星A7050怎么拆開?”
“三星A7000系列和其他手機不同,需要拆手機屏幕,但是它的屏幕又薄又脆容易損壞,如果客戶要求拆機,一定要告知風險。”柯水昌對所有電子產品如數家珍,即使是幾年前的老機型,他也能不假思索地講出構造。做培訓之前,柯水昌會為學員準備工具包,7把不同大小的螺絲刀、1支小鑷子、萬用表及維修套件板等,根據學習進度,后期還有電烙鐵、風槍等工具配發。為了能讓學員看得仔細,柯水昌會提前錄制課程中需要的拆機視頻,微距攝影下,就連一顆小小的螺絲釘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考慮到班中的聽障學員,錄制的視頻都提前添加好字幕,直播現場還會請手語老師全程翻譯。為了方便線上的學員上課,他和團隊里的小伙伴一起設計開發了直播軟件“錦昌教育”,歷經兩個月,改版3次,最終在蘋果和安卓市場成功上線。“我對學員們有3個愿景:能夠學為己用;能夠幫助朋友;能夠像我一樣學成自主創業。我認為科技助殘的基礎是實用,不能只講高深的理論,而是讓科技的力量真正便利大家的生活。”
除了手機、電腦,有電機裝置的物品柯水昌都能修。
2020年,一位來修手機的顧客向柯水昌抱怨自己的假肢壞了,如果要送回德國原廠維修,費用3萬元左右,維修周期要半年以上,錢還可以想辦法解決,半年時間沒有假肢會對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柯水昌在檢查之后發現,只是假肢電池盒的充電電路損壞,花幾百元換上一個新的,假肢就能正常使用。這之后,柯水昌能修假肢的事被顧客在假肢群里傳開了,群里假肢或者電動輪椅有問題的傷友都會先找柯水昌給看看。
柯水昌經常用“木桶理論”解釋自己做公益的初心,“我喜歡搗鼓電子產品,這是我的一份執著與堅持。正是因為這項技能,我能夠在上海立足,能在遭遇人生挫折和困境時,利用這項技能重新融入社會。社會就像一個大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而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殘疾人是需要關切的群體,我有能力就應該帶一帶、拉一拉。”
現在柯水昌的工作室旁專門設置了一個隔間,工人師傅會在里面直播。“直播更多的是分享線下工作情況,告訴別人我們雖然坐在輪椅上,但也可以像健全人一樣工作,通過付出拿到應有的酬勞。”柯水昌在很多網絡平臺都以工作室的名義開設了賬號,視頻號、小紅書、抖音、B站都有,給網友們分享維修小知識,“筆記本電腦硬盤太小怎么辦”“筆記本不開機如何恢復數據”等,都是實用、易上手的小技巧。
“人生擁有一份技能,就是一個鐵飯碗,就是一條謀生之道。”電子維修技能和柯水昌的命運息息相關,也是支撐著他重整旗鼓、幫助更多殘疾人的安身之本。柯水昌對未來充滿期待,他想進一步推廣殘健融合的理念,開設更多針對殘疾人的電子維修培訓課程,讓更多像他一樣的人掌握一門技術,自食其力,他也想利用網絡的力量,讓工作室的影響力能輻射到更遠的地方。
來源:中國殘疾人雜志社
作者:劉柳
編輯:潘文暢
審核:張雪飛、張競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