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6最近完成了第二次試飛,消息一出不少軍迷激動得不行,二飛距離首次試飛才過去了不到三個月。
2024年12月26日殲-36完成首飛,但那時軍迷們對六代機的具體性能還是不確定的,畢竟一架新型戰機的第一飛多半是以驗證基礎性能為主,高度不高,速度也不快,但第二次試飛就不一樣了,那現在我國的六代機都有哪些特點?可為何我國明明已經發布了六代機,美國現在依然抵死不認呢?
三發啥概念?
這次我們的二試已經能看出很多細節了,飛行狀態已經完全升級,上次的“保守飛法”沒了,這次起落架完全收起,戰機全力以赴,速度也提上去了。
而且這次試飛讓殲-36驗證了自己的隱身能力,戰機的隱身能力不光看外表,還得看能不能有效減少雷達反射,美國F-22在這方面已經很優秀了,但殲-36直接把反射面積壓縮了30%。
戰機最惹眼的地方其實是三發布局,常規的戰斗機頂多兩臺發動機,多出來的一臺可不是簡單的疊加,讓推力直接飆到40噸以上。
有國外媒體算過一筆賬,殲-36的推力比美國的F-22要高出將近10噸,這種力量讓殲-36在起飛和加速上擁有巨大優勢,連遠程奔襲、持久作戰這樣的任務也都不在話下。
所以說第二次試飛其實就是我們再向世界展示肌肉了!
除了性能已經同現有戰機有了代差之外,我們讓世界恐怖的還有研發速度,研發團隊在三個月內分析了第一次試飛數據的同時,還把出現的問題全部修正,讓殲-36以更強姿態重回天空,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才是讓其他國家感到恐怖的存在。
這種迭代研發的能力,絕對是世界領先的水平!
黑科技堆滿
殲-36這次二飛直接亮出了幾項堪稱“外掛”級別的配置,這幾項技術沒一個不讓美軍后背發涼的,第一當然是猛如虎的三發設計,除了推力之外,多出的一臺發動機還大大提升了殲-36的速度和高度。
普通的戰斗機在超過1.3萬米高度時機動性或多或少會下降,但對殲-36來講,飛到2萬米以上依舊是穩穩當當的,真正成了自己說了算的天空強者。
戰斗機的機動性也得看氣動布局,殲-36直接放棄了傳統的尾部設計,省去垂直尾翼之后進一步減少雷達波反射,這里的隱身不僅考慮了對雷達探測的規避,甚至連紅外探測都幾乎完全規避。
美軍的F-22遇到殲-36直接就尷尬了,原本的隱身標桿在碾壓級別的技術面前完全現身,機動性又差,飛行高度又低,真的完全不在同一個平臺上。
而且殲-36還是個大塊頭,戰機跟其他軍事裝備一樣,塊頭越大空間和載重一般就越大,有錢任性在軍工方面體現的特別明顯。
現在的殲-36裝備了更先進的雷達,更強力的電子戰設備,再加上一大堆武器,這些硬件讓殲-36具備了穩穩的戰略壓制權,或許不需要動武,只要飛上藍天就讓敵軍怕了!
更讓美軍晚上睡不著覺的是殲-36跟AI之間的結合,現在戰斗機的智能化已經走進現實了,真正戰場就是智能為王。
殲-36就是天生為應對未來戰術設計的,本來就不是為狗斗(近距離纏斗)而生,人家手里更依賴超視距作戰,一二百公里之外取敵將首級,而且我們在無人機領域也是妥妥的世界頭部,下一步裝備升級就是推給六代機的準考題,看來美國這邊的出卷人是要切換角色了。
現在我國已經大批量研發了自己的隱身無人機, 協同作戰能力爆棚的殲-36一定是作戰的主場,假設未來戰場上,百十來架無人僚機跟隨殲-36突防打擊,那些敵方導彈根本就找不到這樣精準打擊的目標。
5.5代機還是六代機?
現在難題已經交到了美國手里,殲-36亮出了這么多的黑科技,美國那邊的態度始終有點耐人尋味。他們一邊派各類軍事專家點評,一邊在自己的新聞報道里給殲-36打上“5.5代機”的標簽,就是不肯直接說這是六代機。
許多人對此有點迷糊,到底是美國人眼紅不愿意承認中國軍工的進步,還是說里面有別的事兒呢?
美國也是有自己的6代機項目的,只不過他們的項目推進的并不是特別順利,在殲-36之前,美國就已經公布了NGAD項目,PPT設計的堪稱完美,美國軍方也將NGAD看成下一代空中優勢戰斗機。
但奈何項目的進度實在是太拖拉了,到2024年項目的資金消耗巨大,整個項目已經投進去了接近190億美元,可原型機依舊沒能見到太陽。這種進度已經讓不少美國人心里沒底了,回頭再看咱們殲-36轟轟烈烈的二次試飛,他們要說心里一點不慌那是騙人的。
在美國空軍眼里,六代機是一個能顛覆規則的存在,他們的理想模型不只是簡單的隱身加機動,而是在隱身上要做到全頻譜級別,能規避紅外、可見光等所有探測手段。這目標聽起來確實很超前,所以美國想要在短期內實現這個宏偉目標得消耗巨大的人力財力。
本來美國也不是特別著急,畢竟自家的空軍技術已經領先了世界幾十年,可他們沒想到的是咱們的殲-36悄然殺出,很多PPT上的內容已經被我們實現了,這才是最讓美軍難受的地方,自己的下一代戰機還沒有影子,中國的6代機已經笑傲藍天了。
但是如果官媒承認這個事實,美國幾十年拼命建立起來的國民自信很有可能一瞬間崩塌,這才出現了5.5代機這個新名詞,其實就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而已。
一邊說殲-36很強,各種技術都升級到接近六代機的標準,一邊硬是不愿意松口給六代機這個名號,這里面就只有兩個目的,第一種是希望借此減弱殲-36在國際軍備競賽中的影響力。
畢竟先不給準確的代際定義,就可以在輿論上打馬虎眼,后面自己推出NGAD的時候好有個遮掩。
其實在我看來美國人所作所為就是想讓“5.5代機”的名聲給自己多爭取幾年發展時間,表面上給殲-36壓個半代,其實內心要加快內部項目的推進節奏,防止自己的空中優勢真被一舉趕超,也算是給國民一個交代。
美國軍方自己心里有數,殲-36的設計路線完全避開了“高大全”的思維,既實用又具有前瞻性,中國軍工走了一條超車小路。
殲-36的核心設計方向不止是為了拼參數,許多針對現有戰機的痛點都給解決了。
推力問題就是其中的典型,普通戰斗機為了爬高不惜一切代價,但一過1.3萬米就玩不轉,但殲-36不僅要飛得高,關鍵時刻還能提速飛到別人遙不可及的高度上,這就增加了超視距打擊的有效范圍。
完全不給現有戰機近距離搏斗的機會,在對方還看不清形狀的時候就能發起攻擊。
在軍工設計方面我們是非常講究實用的,從來就沒想著靠一種全新武器直接掌控全局,而是踏踏實實通過系統更新和技術突破一個個解決打仗中的難題,非常符合咱們一貫的穩健路線。
反觀美國這邊就有點不靠譜了,高喊六代機概念戰已然不足以掩蓋NGAD進度的滯后。
美國的軍事研發項目環環相扣,多個軍種之間的優先級排序本身就讓NGAD這樣需要跨越代際的“黃金項目”面臨諸多困難,更何況當前國際局勢非常復雜,美軍的軍費已經有限,軍備投資不得不愈發偏向“節約之道”。
現在F-35的采購還在不斷推進,新機型的訂單總額萎縮嚴重,想要在新一代戰機賽道上和中國競爭,美國從工業基礎到研發進度是真的追不上我們了。
即便推出六代機原型,還有個預算和產能的限制,NGAD的單價太高了,就是妥妥的燒錢利器,所以NGAD是沒有辦法同我們的殲-36進行戰略規模比拼的。
而且美國在去工業化過程中終于吃到了現實的苦果,很多涉及核心軍備生產的原料、設備和產業鏈條已經大幅流出,可軍備研發必須依賴大量的實物進行模擬、檢測。
只要供應時間拖延就會出現大問題,更何況現在的美國已經招不到足夠的技術人員了,從電子供應到涂層實驗這些供應鏈每一個都成了“卡脖子”項目。
除了美國之外,殲-36的表現讓不少亞太地區國家的心情也非常復雜,有人已經打起了小心思。
隨著殲-36逐步推向成熟,長劍-20搭配空基平臺的協同戰斗策略漸漸揭開謎底,現在已經可以看到,未來中國自主設計的空戰體系一定會依托大批殲-36平臺,從空戰數字化層面贏下自己的優勢。
結尾
殲-36展示出的不光是先進的性能參數,它在綜合能力、可持續發展和快速整合戰線上的設計讓對手望塵莫及。
這種實力可不是嘴巴硬不硬的問題,只有行動和實力才能最終說話,隨著殲-36加速開發,未來的天空終將讓我們的國旗飛揚得更加燦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