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黃河三角洲腹地的東營市,一場深具文化自覺的教育實踐正在東營市實驗小學系統展開。在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時代命題下,東營市實驗小學與市呂劇博物館戰略合作實施的"呂劇進校園"工程,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呂劇為文化介質,構建了傳統藝術與現代教育有機融合的示范性育人體系。這一具有文化戰略意義的創新實踐,既實現了對文化基因的當代傳承,更開拓了美育教育的文化深度與價值維度。
4月2日下午,東營市實驗小學迎來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文化盛宴——“呂劇進校園”專場活動。這不僅是藝術的展演,更是一次文化基因的現代轉譯,讓沉睡的文物在童聲中煥發新生。
當古老的呂劇藝術遇見童真的校園,傳統與現代的對話便在這方寸舞臺間徐徐展開。舞臺之上,三折經典呂劇次第登場。《小姑賢》中“李氏女坐偏房淚如雨下”的婉轉唱腔,將儒家倫理娓娓道來;《姊妹易嫁》里“嫌貧愛富”的戲劇沖突,成為道德教育的生動注腳;《三拉房》的程式化表演,則展現了戲曲虛擬美學的精髓。這種“以戲化文”的展演設計,于傳統中見精神,在審美體驗中完成文化傳遞。
“同學們是否思考過,呂劇臉譜相較于京劇更趨含蓄內斂的美學特質?”在藝術解析環節,東營市呂劇傳承人以這一富有思辨性的提問為切入點,引領學子們步入呂劇藝術的審美殿堂。通過建構式的教學方式——融合視覺呈現、理論闡釋與現場展演,將生旦凈丑四大行當的藝術精髓進行了具象化詮釋,在知識傳遞中完成了戲曲美學的啟蒙教育。
“生角的穩健、旦角的柔美、凈角的粗獷、丑角的詼諧,每一種行當都是一門精深的學問。”指導老師邊講解邊示范,尤其強調了呂劇“以聲傳情、以情帶聲”的藝術特點。當孩子們了解到呂劇行當劃分更注重人物性格而非嚴格的社會身份時,不少孩子露出了恍然大悟的表情。這種深入淺出的講解,不僅解構了傳統戲曲的神秘感,更讓孩子們感受到其中蘊含的人文智慧。
最受期待的戲服體驗環節將活動推向高潮,在老師指導下,學生們穿上精美戲服,男生體驗小生裝扮,女生學習旦角水袖,切身感受戲曲服飾文化的獨特魅力。
選拔現場猶如一場文化覺醒的啟蒙儀式。稚嫩的童聲吟誦著古典詩詞,青澀的身姿摹畫著戲曲程式,在專業評審的目光洗禮中,完成藝術稟賦的初次綻放。這種融匯技藝傳承與人文熏陶的遴選機制,構筑起傳統藝術接續者的多維成長空間。
經過嚴格選拔,27名“呂劇小傳人”脫穎而出,將接受為期一年的專業培訓。此次活動是東營市實驗小學“傳統文化育人工程”的重要實踐,通過沉浸式體驗,讓非遺藝術真正走進學生心靈。未來,學校將繼續探索傳統文化教育新路徑,讓呂劇藝術在校園綻放新光彩。(大眾新聞記者 杜美萱 通訊員 隋偉偉 王一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