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
《人民日報海外版》報道
“共同愿景
——亞洲遺產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成果
其中
“林茶共生,人地共榮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入選優秀案例名單
“共同愿景——亞洲遺產可持續發展優秀案例”成果日前發布,“林茶共生,人地共榮——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遺產應急測繪服務之阿勒頗古城”項目在內的12個遺產保護項目入選“2024年度特別關注案例、優秀案例、進取案例”名單,有些項目已取得進展。
優秀案例
林茶共生,人地共榮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位于中國云南省的景邁山古茶林由5片茶林、9個古村寨以及3片隔離防護林共同構成。其具備多重保護身份和歷史、文化、生態、農業、林業、經濟等多維價值,需以“茶文化”為核心、以世界文化遺產標準,動態地給予完整保護。但受茶產業發展和現代生活方式影響,人地矛盾不斷加劇,需要協調文化遺產保護和地方經濟發展的關系,以實現遺產可持續發展。
據介紹,本項目將世界遺產保護理念、標準和要求與本地實際相結合,開展保護理念、策略方法、技術工具和保護機制等的探索和嘗試。
景邁山具有活態遺產特點,項目運用動態整合思維,綜合考慮古茶林生產需求、森林生態法則和傳統村落及社區生存發展有關的社會、文化、經濟等諸多因素,堅持以“以人為中心”的活態遺產保護理念,以遺產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目標制定保護策略和措施;遺產保護工作者與地方政府、社區和其他領域專業人士合作,下沉到遺產地,長期陪伴式地協助社區和管理機構進行遺產保護管理;建立社區共建共享可持續遺產教育系統,讓社區成為遺產保護和價值傳播主體。
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遺產地可持續發展所所長鄒怡情表示,本項目是中國對茶文化景觀保護的探索和實踐,推動亞洲對茶文化遺產的認知發展,完善茶文化景觀研究方法體系,為亞洲及全球文化景觀申報世界遺產的保護管理工作貢獻中國經驗。
接下來
小編帶你了解
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2023年9月17日
中國“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申遺項目
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第45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上
通過審議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成為中國第57項世界遺產
景邁山古茶林 周思雨 攝
景邁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
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惠民鎮
在這座平均海拔1400米的古茶山里
森林、古茶林、村落交織共存
形成獨特的空間組合
公元10世紀
布朗族先民發現和認識了野生茶樹
利用森林生態系統
與傣族等各族一起
探索出“林下茶”種植技術
歷經上千年的積淀和傳承
景邁山形成了5片
規模宏大、保存完好的古茶林
和分布其中的9個傳統村落
呈現出“山共林,林生茶,茶繞村”
的獨特文化景觀
景邁山古茶林 盧磊 攝
隨著2023年
“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景觀”
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景邁山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茶友和游客
被山林與茶園環繞的普洱景邁山翁基古寨 新華社記者 高詠薇 攝
依托古茶林、古村落、民族特色等優勢
景邁山開啟了茶旅融合的新賽道
旅游帶動了餐飲、住宿等產業的發展
村民的生活越過越紅火
2023年9月至2024年9月
景邁山共接待游客40.2萬人次
同比增長33.52%
實現旅游收入3.38億元
同比增長184%
綠葉變“金葉”
讓千年古寨煥發出了新的生機
游客在景邁山翁基古寨游玩 圖源:新華社
其他入選案例如下
特別關注案例
遺產應急測繪服務之阿勒頗古城
阿勒頗古城位于敘利亞北部,從公元前2000年起就處于數條商道的交匯處,保存了大量古代建筑,構成了獨特的城市結構,于1986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2年后,阿勒頗地區陷入戰爭,導致了嚴重的人道主義危機和對遺產的破壞。翌年,阿勒頗古城被列入《瀕危世界遺產名錄》。隨后,聯合國衛星中心開始對阿勒頗古城進行衛星損害評估并在2013年至2017年間發表多篇報告,2018年出版了《五年沖突:阿勒頗古城文化遺產的現狀》,極大地幫助了當地政府和國際組織對遺址的保護行動。
2023年,敘利亞發生地震,聯合國衛星中心重新啟動了該項目,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阿勒頗現場任務提供了精準的地理信息和路線。該項目滿足合作貢獻、提高韌性、科技創新、傳播教育4個主題的要求。
據聯合國衛星中心項目經理任彥妍介紹,未來,阿勒頗古城遺址以及其他世界遺產隨時可能出現類似的人道主義危機或自然災害,衛星中心將快速提供損害評估和持續監測服務,并進一步發表相應報告和出版物。
優秀案例
馬六甲福建會館保護開發利用
2008年,馬六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而馬六甲福建會館則位于遺產的核心區域,被認為是馬來西亞歷史悠久的福建地緣性會館。歲月變遷,目前福建會館建筑物面臨結構老化、部分區域損壞等挑戰,急需展開修復。
馬六甲福建會館保護開發利用項目旨在完成修復,希望通過文化遺產的保護與修復,保存在馬六甲已少見的、獨特的閩南建筑風格和閩南人在南洋的歷史足跡、文化等記憶。此外,也有助于保持馬六甲歷史古城的連續性和文化多樣性,成為文化教育和旅游經濟增長的源泉,促進社會包容性和凝聚力,增進不同族群之間的理解和共存。
據馬六甲福建會館館長陳念昇介紹,修復后的福建會館計劃設立線上虛擬導覽系統,也將通過策劃各種文化活動、研討會和教育課程,確保會館的可持續利用。同時,會館也將作為社區的重要集會場所,提供多功能空間以滿足不同類型的社區活動。這種可持續的利用方式不僅保護了遺產地的文化價值,還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
進取案例
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賦存環境圖
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上,“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世界遺產的“絲綢之路:長安——天山廊道的路網”,僅是整個絲綢之路的一小部分。如何把覆蓋亞洲、歐洲、非洲及沿海區域的絲綢之路路網系統完整地呈現出來,成為亟待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研究員王心源介紹,基于前期多年研究成果,他們團隊決定與出版單位聯合,共同去研究、編輯、出版中、英文版《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賦存環境圖》。“絲綢之路屬于物質文化遺產。但是,今天現存可見的道路系統并不完善或者難以辨識,許多地段的道路已經消失。我們對于今天地表難以見到或者識別出來的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線路,通過對當時絲路的補給與供給系統、保障與防御系統等遺存(驛站、烽火臺、水井、城鎮、港口等)的位置識別,去追尋歷史時期絲綢之路交通線路的痕跡;河流、湖泊、泉、綠洲等是當時人們旅行獲取補給的必要依托,也可以據此推測交通線路的選擇。我們再結合遙感圖像與三維數字高程模型的融合以及色彩對比度的調整等干預方法與地理信息系統綜合分析等現代技術進行線路圖的繪制。項目分別在2021年8月和2023年6月出版了中、英文版《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賦存環境圖》。”王心源說。
具體來說,編圖范圍為絲綢之路沿線世界文化遺產地(含混合遺產)及其賦存環境所涵蓋的區域。
“未來,我們要聯合國內外專家開展絲綢之路區域分段,更詳細與深入地挖掘絲綢之路線路內涵知識與蘊含的價值,進而開展《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賦存環境圖》分幅制作與相應的《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賦存環境圖(分幅)圖說》。”王心源說。
進取案例
世界遺產美術展
世界遺產美術系列公益展覽以世界遺產為主題,每年主要以中國當年申報的世界遺產更新創作。據承辦單位北京元道書畫院秘書長王碩介紹,該系列展覽已經發展成為知名文化品牌,10余年來積累了700余件作品,涵蓋中國59項世界遺產以及部分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的文化遺產。“舉辦‘世界遺產美術展’,是保護、利用和傳承、發展好世界遺產的特色舉措,對傳播人類文明、加強世界遺產保護與文旅融合發展、促進人類文明交流互鑒具有積極作用。”
多年來,通過不斷遴選、組織藝術家采風、創作,系列“世界遺產美術展”題材涵蓋了文化景觀、文化線路、古遺址等多種遺產類型,積累了豐富的美術作品資源,形成了經驗豐富的策展、藝術家、文化遺產等專家團隊。
王碩表示,近年來,團隊同時著力于創新突破展示技術和展覽形式,加入科技手段,開發制作系列線上世界遺產美術展。“美術與技術的融合發展不僅能更便捷地實現傳統美術館的展示、教育、研究功能,還能使展覽內容更加豐富,觀眾參與更加便捷。”
據介紹,未來,系列“世界遺產美術展”的創作題材范疇將涵蓋亞洲其他國家,甚至世界范圍內世界遺產,向多個城市和社區提供世界遺產主題美術作品展覽,通過文化傳播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進取案例
傳統建筑秫秸稈頂棚裱糊工藝
復原傳播及相關面紙研究項目
傳統建筑秫秸稈頂棚裱糊工藝復原傳播及相關面紙研究項目是基于2020年度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牽頭申請的“明清官式建筑營造技藝科學認知與本體保護關鍵技術研究與示范”裱作研究成果的應用、傳播及溯源。
據來自故宮博物院古建部的裱作子項負責人紀立芳介紹,古代營造技藝“裱作”是東亞地區建筑裝飾的重要匠作,其中秫秸稈頂棚裱糊工藝已近失傳。項目計劃在對該工藝認知的基礎上對故宮非開放區域內典型秫秸稈頂棚進行修復,同時在社會傳播層面組織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進行科普及傳播。
紀立芳表示,糊飾作為古建筑圍護系統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保溫、防塵、隔熱等功效,背后體現的是北方傳統居住文化。本項目研究的目標是對這門瀕臨失傳的傳統工藝進行全面記錄,為此類秫秸稈頂棚的復原及修復提供理論與實踐依據,并以免費沙龍講座的方式向社會進行科普及傳承。“此外還致力于探索這類利用高粱剩余價值‘高粱稈’類的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材料在當下的應用,同時關注其相關材料尤其是面紙銀印花紙的制作工藝,銀印花紙的復制使得這種具有東方審美韻味的傳統紙箋再次煥發新生,進而推進東亞地區室內裝飾領域的文化交流。”紀立芳說。
來源 云南發布、人民日報海外版、新華社
責任編輯 呂世成 陳潔
責任校對 楊飏
主編 林舒佳
終審 編委 李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