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儲能行業正在經歷一場深水區大戰,瘋狂擴張的產能與愈演愈烈的虧損相伴而生,儲能企業正陷入生死競速。
這場儲能血戰之中,位列第二梯隊的中創新航卻有了要賺錢的跡象。
中創新航2024年財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收277.52億元,年內利潤由23年末的4.37億元增至24年末的8.44億元,暴漲93.0%。
動力電池業務下滑之下,公司正利用儲能業務的大幅擴張來找回“面子”。
然而,亮眼收入的背后,是公司總負債由2023年底的590.43億元增長至2024年底的744.19億元,大增26.0%。
“債務”換“利潤”的商業策略之下,中創新航的盈利又能堅持多久呢?
以下是正文:
01
儲能行業的冰火兩重天
儲能行業正上演著一場冰與火之歌。
國家能源局統計顯示,截至2024年底,全國已建成投運新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7376萬瓦/1.68億千瓦時,平均儲能時長約2.3小時,裝機規模較2023年底增長130%。
在總體裝機規模快速增長的同時,同質化競爭與激烈的價格戰讓“卷”成為了儲能行業的競技主題。
25年3月28日,新風光5MWh直流側和工商儲261kWh直流側公開招標公示顯示,中標候選人直流側招標平均報價低至0.39元/Wh。
貼近成本線競標甚至“虧本搶單”對儲能企業而言似乎已經成為家常便飯。
從政策端來看,2025年2月9日上午,國家發展改革委、國家能源局發布的136號文中提到,對于6月1號后新增新能源項目入市,取消強制配儲。
這意味著儲能項目容量租賃收益消失,各廠商收益率可能進一步下滑,下半年新增儲能裝機的走向還是未知數。
行業已陷入一場沒有退路的生死競速,與此同時,儲能企業的排位也在不斷更新。
寧德時代仍然穩坐“鐵王座”,但比亞迪“千年老二”的位置卻被億緯鋰能超越,且億緯鋰能自24年一季度以來一直位列行列第二,領先優勢顯著。
與此同時,中創新航悄悄地從2023年全球儲能電芯出貨量的第十名,躍居到2024年的第五名,成為第二梯隊的主力軍。
圖源:InfoLink
技術迭代與商業模式的雙重比拼下,2025年,TOP10企業的內部競爭依舊激烈。
02
打贏利潤突圍戰,還要過負債關
那么,在新能源行業加速洗牌的2025年,企業要如何在守住基本盤的同時,尋找新的增長極?
3月27日,中創新航發布的2024年報或為此問題提供了一份參考答案。
截止2024年12月31日,中創新航全年營業收入277.52億元,同比增長2.8%;年內利潤8.44億元人民幣,同比暴增93.0%;毛利同樣來到44.1億元,較上年增長了25.6%。
這在追求極致低價的儲能行業可謂是實現了爆發式增長,中創新航正憑借儲能業務找回在動力電池領域丟掉的“面子”。
從產品角度來看,中創新航的收入來源主要動力電池和儲能系統產品兩大領域。
2024年,公司動力電池業務收入同比下降12.1%至195.51億元,而儲能系統產品及其他業務以82.01億元營收、72.4%增速成為驅動公司業績增長的核心引擎。
中創新航儲能業務的暴增,離不開與“五大六小”的深度綁定。
公司已經與國家電投、中核匯能、中國能建、三峽新能源、中國電氣裝備集團、國家能源集團、華潤集團等"五大六小"電力集團合作,多個儲能電站項目實現投運并網。
陽光電源同樣是中創新航的“好大哥”。
24年7月,陽光電源與沙特ALGIHAZ簽約7.8GWh的儲能項目,而該項目的儲能電芯全部由中創新航提供;同年11月,中創新航再次與陽光電源合作,簽署了歐洲最大的儲能項目,容量達4.4GWh。
這兩大訂單合計規模就高達12.2GWh。
從全球市場布局來看,中國大陸仍然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來源地。
對于出海,中創新航的主流產品已經進入美國UL、歐洲CE、日本JIS認證體系,儲能戶外柜產品適配歐美日市場標準。
公司的葡萄牙項目已于2024年成功獲批并納入葡萄牙國家利益項目(PIN),預計2025年Q1啟動建設;同時,成立泰國基地,在東盟地區實施產業布局。
根據中創新航的規劃,2025年公司總產能將超500GWh,到2030年,總產能要突破更高數量級。
然而,產能擴建之下,高負債壓力正逐漸凸顯。
年報顯示,截至2024年底,中創新航總負債由590.4億元增加到744.19億元,增長26.0%;流動負債增長23.8%、非流動負債增長29.8%,債務壓力顯著。
這種用“負債”換“利潤”的方法,在此時處于周期低谷的儲能行業中風險突出,廈門基地、成都二期等擴產項目的投入,可能會進一步推高財務杠桿。
利潤亮眼的背后,中創新航財務負擔的隱患仍不可忽視。
03
專利博弈,寧王與中航誰勝誰敗
儲能行業正經歷從"產能競賽"到"技術淘汰賽"的轉型。
2024年,中創新航新發布了392Ah儲能電芯,既可與現有5MWh集裝箱產線全兼容,也可覆蓋6.25MWh集裝箱。
此外,公司也加入了大電芯的競爭行列。
公司發布新一代“至久”系列600Ah+儲能大電芯,能量密度達到440Wh/L,實現20尺標準集裝箱容量6.8MWh以上。
然而,對比寧德時代、比亞迪等頭部企業,公司在全固態電池與鈉離子電池等前沿領域仍存代際差距。
差距之外,寧德時代和中創新航的“專利戰”一直備受業內關注。
2025年1月3日晚間,中創新航發布公告稱,寧德時代就二次電池的頂蓋組件和二次電池ZL202210514746.9號發明專利向其提出知識產權侵權索賠,索賠內容包括9000萬元經濟損失與100萬元維權費用。
這已經是由寧德時代主動起訴中創新航的第七件專利。
早在2021年7月,雙方就開啟了專利“拉扯”,寧德時代當時起訴中創新航專利侵權,涉及五件專利,索賠金額高達1.88億元。
而2024年10月中旬,中創新航發布公告,因認為寧德時代和其他公司侵犯其專利技術,公司向湖北和江蘇省高院提起四起訴訟,索賠共計10億元。
這是自寧德時代起訴中創新航專利侵權以來的首次反擊,標志著行業從單向壓制進入雙向制衡階段。
當前,專利戰升級為頭部企業間的戰略性消耗戰,而寧德對中創新航的出擊,主因是公司快速的崛起對其造成了一些沖擊。
科維網數據顯示,2024年1-12月全球動力電池裝車量排名TOP10的企業分別是:寧德時代、比亞迪、LG新能源、中創新航、SK On、松下、三星SDI、國軒高科、億緯鋰能、欣旺達。
而其中,比亞迪的動力電池主要供應自家新能源品牌汽車,LG新能源這一外企在國產替代的浪潮下也對國內廠商威脅較小,那么中創新航則成為了寧德時代的“頭號強敵”。
值得關注的是,2024年中創新航逐漸頂替寧德時代成為廣汽埃安的一級電池供應商;同年,寧德時代的另一大客戶小鵬汽車也逐漸將中創新航納入其供應商名單之中。
與專利戰并行的,是2025年更為激烈的市場份額競爭,寧王與中航真正的勝負還未到終局。
04
尾聲
第二梯隊中創新航盈利的背后仍面臨高負債的市場隱患,未來,大筆資金投向擴產,究竟是帶來更高的增長,還是助推風險?
寧王專利戰逐步升級,現有的反攻策略在未來能否繼續奏效?中創新航又能搶占多大的市場份額?
這些問題,還需等待中航創新在2025年寫出答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