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下墊面(Underlying Surface)是指地球表面與大氣直接接觸的物質層,是大氣與地表進行能量、水分和動量交換的界面。
它是氣候系統、水文循環和生態環境研究中的重要概念,直接影響局地乃至全球的氣候、天氣和生態過程。
二、主要類型
下墊面是地表與大氣相互作用的基礎界面,涵蓋自然與人工要素。
1. 自然下墊面
陸地:包括森林、草原、沙漠、冰雪覆蓋區等。
水體: 包括海洋、湖泊、河流、濕地等。
過渡類型:包括沼澤、苔原等。
2. 人工下墊面
包括城市(建筑、道路、廣場等)、農田、水庫等人類活動改造的表面。
三、核心作用
1. 熱力平衡
不同下墊面的反照率(反射太陽輻射的能力)差異顯著。
如:冰雪反照率高(60%~90%),吸收熱量少;森林反照率低(10%~20%),吸收熱量多;瀝青路面吸收90%太陽輻射。
影響地表溫度、蒸發和大氣湍流。
2. 水分交換
植被覆蓋的土壤通過蒸散發(蒸發+植物蒸騰)向大氣輸送水分;森林蒸騰量可達降水量的70%。
城市硬化路面則減少滲透,增加地表徑流;城市地表徑流速度比自然地表快3-5倍;透水地表可使降水入滲率提升60%,城市硬化地表使洪峰提前1-2小時。三江平原濕地開墾使地表徑流系數從0.1增至0.3。
海洋是大氣水汽的主要來源。
3. 局地氣候調節
城市下墊面(混凝土、瀝青)熱容量小,導致“城市熱島效應”;
水體或植被則能降溫增濕,如綠洲效應、湖泊效應等。
4. 空氣動力學影響
粗糙度:森林或城市建筑會增加地表粗糙度,減弱風速;平坦沙漠或冰原則風速較大。
四、研究意義
1.氣象與氣候模型:
下墊面參數(如反照率、粗糙度、土壤濕度)是數值天氣預報和氣候模擬的關鍵輸入。
如人工下墊面導致城市溫度比郊區高2~5℃。北京夏季城市熱島強度可達4-6℃,中心城區比郊區升溫快30%。
大面積砍伐熱帶雨林,導致降水減少。
冰川大量融化,反照率下降,加劇全球變暖(正反饋效應)。
2.城市規劃:深圳通過40%綠地覆蓋率設計,使熱島強度降低1.5℃。
3.生態與環境:下墊面變化,城市化可能引發區域氣候異常、生物多樣性喪失。
如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擴張使本地植物物種減少12-18%;
黃土高原植被覆蓋度每增加10%,土壤侵蝕模數下降15-20噸/平方公里·年。
4.災害防治:
城市排水設計需考慮不透水地面的徑流增加問題。如海綿城市設計使內澇發生率下降60%,投資回報周期縮短至8-10年。
5.生產管理:
如華北平原秸稈覆蓋使土壤含水量提高15%,減少灌溉量20%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