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祥勝老師,惡性腦瘤,2007年在廣州務工期間確診,得知病情后返回湖北,在武漢同濟醫院動了手術,結果5月份手術,8月16日就復發了,絕望之余經病友介紹找袁希福老中醫吃中藥,自此病情恢復穩定,一路堅持了18年。
但是,2025年初出問題了,余老師在家里超市幫忙的時候,拿東西突然蹲下起不來身了,家人趕忙送醫。最后說還是腦瘤的問題。武漢同濟醫院進行了會診,得出結論:“不是復發,是又長出新的了”。之前的腦瘤都18年了,好了就是好了。于是緊急安排了手術。目前余老師已經做了手術,今天他給袁希福老中醫打來了電話,希望繼續鞏固用藥。
其實,去年5月份袁希福老中醫去武漢,專門給一批老患者們贈送了中藥,讓鞏固鞏固。余老師就是其中之一。但當時他身體可好,還能登黃鶴樓,藥收了,卻沒吃,就是放著。一問“怎么不吃?” 好了,10來年沒吃藥了,吃什么。確實恢復挺好,可誰又知道能長出新的來?
這恰恰說明,癌癥這個病比想象中更加“難纏”,也這說明患癌后的患者,體質就是和常人不一樣。
為什么中藥調理需長期堅持?
抗癌并非簡單意義上的消除腫瘤。不少癌癥患者借助手術、放化療等多重對抗性治療手段,在短時間內成功縮小或消除腫瘤,取得了不錯的療效。然而,還沒等他們好好松口氣,突然復發了。怎么回事?為什么還會復發呢?
癌癥雖然常以局部腫瘤病灶的形式出現,但本質上,它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表現,更是一種慢性疾病。單純消除腫瘤,往往只能解決表面問題。癌癥治療的關鍵,在于調整機體失衡的內環境,破壞癌細胞賴以生存的土壤,而這正是中醫抗癌的優勢所在。
糾正機體內環境失衡,是一項長期、復雜且艱巨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患者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隨意中斷治療或自行停藥。需要一步步堅持,逐步糾正機體內環境的偏性。在長期堅持服用中藥的過程中,人體的氣血得以調和,臟腑經絡的運化恢復有序,紊亂的內環境逐漸趨于平衡。只有通過這樣的量變積累,才能實現質變,維持機體免疫功能與癌邪的對抗力量,從根本上降低癌癥復發轉移的風險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