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可你聽說過“哭靈”,哭出百萬財富的人嗎?
前有專業哭靈人“李美珍”,專業哭靈24年,每場3000元的收費哭出了衣食無憂的生活;今有戲曲演員張金鳳,半個月連哭16場為兒子還債,而她那梨花帶雨、聲情并茂的模樣,甚至比逝者的親人都痛苦。
那么,專業哭靈人這個職業的出現,反映了哪些特殊的社會現象?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又該如何正確看待這個職業?
從戲曲舞臺到哭靈現場
“哭靈”一個很常見的詞匯,每當家里有老人去世,兒女們都會在棺材前對逝者進行哀求,可如果將它劃入職業的范疇,或許就有些獨特且陌生了。
不過,對于張金鳳來說,哭靈不僅僅是個傳統習俗,更是一個飽含著真情實感的職業。
早在張金鳳13歲時,她就加入了當地的劇團,學習了三年的曲劇,之后,張金鳳跟著劇團四處演出,積累了大量的舞臺經驗。
除了曲劇之外,張金鳳還自學了豫劇、越調、河南墜子等多種戲曲。即使后來離開了劇團,她也經常在家唱戲,對戲曲的熱愛始終沒有改變。
可到了中年時,張金鳳的兒子王禹創業賠了個底朝天,欠了一大筆錢,丈夫和公婆又都病倒了,家里一下子沒了依靠。
為了養活一家老小,為了替兒子還債,張金鳳不得不放棄了熱愛的戲曲,轉頭走上了專門在喪事上哭喪的“職業哭靈人”。
親戚朋友都勸張金鳳別干這個,覺得很不光彩,但張金鳳卻認為,職業不分貴賤,有付出就會有回報,靠自己的能力賺錢不丟人。
用淚水和唱詞詮釋生命
在剛轉行成為職業哭靈人時,張金鳳難免會緊張和不適應,她依稀記得第一次接活兒,當時是一位孤寡老人去世后沒人安葬,于是老人的侄子便請張金鳳去哭喪。
那天傍晚,張金鳳第一次跪在地上哭,心里特別沒底,因為要一直跪著,結束后她疼得厲害,腿和膝蓋都青了,好幾天走路都困難。
后來張金鳳就給自己做了護膝,這樣一來,夏天再熱也燙不到她的膝蓋,冬天再冷也凍不著她的雙腿。
轉眼間,從2021年入行以來,張金鳳已經有了三年的工作經驗,這三年來她漸漸習慣了各種環境,不管是靈棚里還是烈日下,甚至嘈雜的馬路邊,她都能立刻進入狀態,用真情實感和熟練的唱腔完成每次哭靈。
張金鳳每次哭靈前,都會認真了解去世的人的故事,包括性別、年齡、死因和家庭狀況等等,然后她會根據這些信息,快速地在心里組織唱詞。
因為有多年唱戲的經驗,張金鳳能很快地把去世的人的故事融入唱詞里,用不同的戲曲唱腔來表達,讓每次哭靈都與眾不同,特別感人。
張金鳳對自己的工作要求很高,她給自己定了條規矩:“家屬滿意,管事的人也滿意,聽的人要感動得流淚”。
因為在張金鳳看來,哭靈不僅僅是哭,更重要的是通過哭靈,傳達一種情感、一種價值觀,讓大家在悲傷中體會到人性的溫暖和生命的意義。
母子攜手,譜寫生命新篇章
至于兒子王禹,他原本礙于面子不愿跟母親走上這條路的,可為了還債,更為了照顧生病的父親和年幼的女兒,王禹便跟著母親開始學習哭靈這門手藝。
最初,王禹跪在地上根本哭不出來,甚至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疼,但在母親的耐心開導和悉心指導下,他慢慢認識到哭靈的價值,也理解了母親的苦心。
于是,王禹開始認真學習彈琴和唱詞,努力提升自己的哭靈水平。
張金鳳對兒子王禹要求高,但也特別耐心,她把自己多年哭靈的經驗全都教給兒子,還叮囑他要認真對待工作,在尊重客戶的同時,也要尊重自己。
在媽媽的指導下,王禹很快學會了哭靈的各種技巧,并且把哭靈的短視頻發到網上,一下子吸引了很多客戶。
現如今,張金鳳和王禹一起經營著哭靈團隊,生意越做越大,從許昌發展到鄭州、山西、山東,甚至河北的客戶都通過網絡找上門。
但歸根結底來說,哭靈是個特別的行當,從業者必須投入大量情感和精力,隨著生意越來越好,張金鳳平均每月要哭靈二十多場,高峰時一天哭三場,有時還要跨省奔波。
長時間的哭泣使她的嗓子嘶啞,眼睛也經常紅腫,但張金鳳從不抱怨,因為這是她的工作。
張金鳳用淚水送別逝者撫慰生者,她哭過百歲老人,也哭過中年人,每個人的故事都深深觸動她,讓她難以平靜。
除了哭靈,張金鳳還做些手工活來貼補家用,例如粘頭盔和扇子,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我們什么是堅強和樂觀。
如今,在張金鳳和王禹的共同努力下,雖然家里依舊算不得大富大貴,但卻已經度過了艱難的時期。
而對于兒子王禹欠下的外債,張金鳳表示:“不管是誰打電話都得接,咱欠賬不賴賬?!?/strong>
或許,也正是張金鳳積極面對人生的態度,才讓自己的生活重新煥發出光彩。
淚水背后的堅韌與達觀
其實,除了張金鳳之外,還有很多與她一樣的“職業哭靈人”,就比如已經入行二十多年的李美珍。
李美珍家里窮,18歲的時候就被父母許配了人家,可她的丈夫吃喝嫖賭、家暴成癮,讓李美珍苦不堪言。
終于在28歲那年,李美珍跟著姐姐跑了出去,但由于她沒有學歷和手藝很難在社會立足,所以兜兜轉轉下,李美珍開始做起了專業哭靈。
小時候的艱苦生活,以及那長達十年的婚姻噩夢,讓李美珍對悲傷的情緒特別敏感,所以即便是面對不認識的人,她也能分分鐘做到淚如雨下,并且一哭就是一個小時。
李美珍的第一筆收入,是她在大雨中哭了整整半個小時才賺到了70塊錢,而經過二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如今的李美珍每個月能接到十幾個單子,而每哭一場的價格也達到了3000元左右。
靠著哭靈,李美珍給兩個兒子買了房子,過上了安穩的生活。
或許是見過太多的生離死別,李美珍格外珍惜身邊的人,因為在她二十多年的職業生涯中,見過大老板、也見過企業家,葬禮檔次更是層出不窮,但無一例外李美珍都感受到了親情之間的淡薄。
就像一位網友說的那樣:哭得最傷心的人,其實是在哭自己。
總結
其實,不管是張金鳳還是李美珍,她們的身上都展現了普通勞動者不屈的精神和令人敬佩的品格。
在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交融的環境下,“哭靈”這一職業讓人們重新審視了,那些被忽略的傳統文化和職業,同時也提醒人們需要關注孝道文化的傳承。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