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樹不語
卻用年輪述說千年滄桑
悠悠華夏五千年文明史
我們最古老的樹年歲幾何?
又在哪兒靜默訴說著中華大地的故事?
三秦大地上
渭河在歷史的扉頁蜿蜒
黃帝陵祭典的頌詞在不斷傳誦
陜西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
擁有全國僅有的
5棵5000年以上樹齡的古樹:
倉頡手植柏、黃帝手植柏、
保生柏、老君柏、洛南古柏
倉頡手植柏
坐標:渭南市白水縣史官村倉頡廟內
身材:高16m,胸圍7.8m,根圍9.9m
美譽:“長壽樹”“文化之源”“文明之根”
倉頡手植柏。李一璠 攝
陜西白水縣倉頡廟內46棵古柏
是全國平均樹齡最古老的古柏群
倉頡相傳為黃帝史官
始造文字,以代結繩
號稱史皇、倉帝、文宗
倉頡生長于白水縣陽武村
享年110歲
天年后葬于利鄉亭
當年倉頡給自己選擇墓地
挑中了這塊北依黃龍山、
南臨洛河水的風水寶地
并親自種植這棵柏樹
因而得名“倉頡手植柏”
2020年這棵古柏的籽種
搭載長征五號B運載火箭進行航天育種
如今,白水縣倉頡手植柏繁育基地內
近千棵太空育種苗長勢良好
更好地延續了倉頡手植柏的基因
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強大生命力
黃帝手植柏
坐標:延安市黃陵縣黃帝陵軒轅廟內
身材:高19.5m,胸圍8.6m,平均冠幅18.1m
美譽:“世界柏樹之父”“中華第一柏”
黃帝手植柏。李一璠 攝
黃帝陵古柏群占地3000多畝
共有古柏8萬余株
其中千年以上古柏3萬余株
黃帝陵古柏群的神奇之處
在于它不是天然的古柏群,
而是千百年來由謁陵人、護陵人和
當地百姓逐年栽植的
黃帝陵。中新社記者張遠 攝
黃帝陵內古樹群。中新社記者 張遠 攝
相傳黃帝戰蚩尤、合炎帝
建立了部落聯盟,定都橋山
當時群民經??撤淠?/p>
修建房屋、燒柴取火
沒有幾年,橋山周圍的樹林全被砍光了
一次暴雨引發山洪
把幾十人包括黃帝得力的大臣共鼓、狄貨都沖走了
黃帝悲痛萬分
雨過天晴
黃帝親自帶領大臣們上山查看
發現凡是樹林被砍光了的山峁
洪水過后滿目瘡痍
心情十分沉重
便立下不得隨意砍樹的規矩
并帶頭栽了一棵小柏樹
臣民們都學黃帝的樣子
紛紛栽樹種草
不幾年,山山峁峁林草茂密一片蔥綠
人們都很感激黃帝
從此,植樹造林便成了
中華民族的一個優良傳統
世世代代一直沿續下來
有趣的是
現在黃帝手植柏側旁一棵小樹茁壯生長
正是由母樹散落的種子萌發而成
兩代生命同框的畫面生動詮釋著
文明傳承的深意
2016年精心挑選的黃帝手植柏種子
搭載天宮二號進入太空
建立重點古樹遺傳基因保存延續新模式
《陜西省黃帝陵保護條例》
于2025年4月1日正式施行
首次將黃帝陵的保護提升至法治化高度
保生柏
坐標:延安市黃陵縣黃帝陵軒轅廟西前院保生宮舊址
身材:樹高17m,胸圍5.3m,平均冠幅12.1m
保生柏。李一璠攝
相傳軒轅黃帝與
華夏中醫始祖“醫圣”天師岐伯
在此談經論道
形成“養生、養心、養性”的
《黃帝內經》主要精髓
開啟了中醫藥學、養生學之先河
被人們視為健康長壽的象征
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
泰定皇帝也孫鐵木耳收到
陜西中部縣(今黃陵)
住持道人狀子一案
狀告本縣保生宮著火
軒轅黃帝廟殿宇被歹人破壞
泰定皇帝看罷狀子大怒
立即召集宮內文武大臣上殿
并發告曰:
黃帝軒轅氏,乃我中華民族元祖。
不論漢、滿、蒙、回、藏,
還是苗、瑤、彝、黎、藩,
都要敬護我始祖陵寢。
今有歹人敢放火燒宮,
損壞陵廟,實屬不赦。
泰定帝口授圣旨
派飛騎日夜兼程
送往陜西中部縣
泰定帝這道圣旨
在今天看來
實際上是一道森嚴的保護黃帝廟的法令
嚴禁破壞黃帝廟宇建筑設施
禁止砍伐周邊樹林
這篇碑文現保存在黃帝廟碑廊里
是中華民族在七百年前頒發的
第一份保護黃帝陵(廟)法令
元泰定二年圣旨碑。圖片來源:黃帝陵保護管理服務中心
老君柏
坐標:延安市黃陵縣阿黨鎮川莊村
身材:樹高14.5m,胸圍7.4m,平均冠幅15.8m
老君柏。李一璠 攝
傳說黃帝令群民廣泛種樹后
其夫人嫘祖率先響應
在橋山不遠處栽植眾多柏樹
滄海桑田中僅存此樹
公元前110年
漢武帝劉徹北征朔方,得勝而歸
聞名古商道有老君廟,香火旺盛
遂來此祭拜
并對廟前一株柏樹賜名“老君柏”
2010年因修建南溝門水庫
政府采取保護性移植措施
將老君柏和周圍的十余棵柳樹、楊樹等
移植到距離原址2.5公里外的新址
如今,老君柏和它的朋友們
在“新家”健康生長、枝繁葉茂
洛南古柏
(又名頁山大古柏)
坐標:商洛市洛南縣古城鎮柏庵村
身材:樹高23.1m,胸圍8.2m,平均冠幅25.7m
美譽:“龍鳳柏”“秦嶺古柏王”
洛南古柏的主干分叉處,有一分枝狀如龍頭,泛白的柏皮似乎是龍鱗,其上樹干起伏、狀若游龍。從另一角度看,古柏又如同一只仰天展翅的鳳凰,故名“龍鳳柏”。吳蓓蓓 攝
古柏“十樹九空”
但洛南古柏的空心率很低
是五棵五千年古樹中
唯一沒有使用支撐的樹木
目前仍處于青壯年時期
年年歲歲蓬勃生長
《洛南縣志》記載
清道光三十年(1850)
知縣陳作樞親臨勘察
合抱圍之
計胸徑二丈三尺
并為這棵樹作《棲霞觀》記之
據傳宋代棲霞觀有一位道士品行高潔
對大古柏的修剪培養悉心備至
視之為生命
道士一生只為民眾
仙逝后卻連買副棺材的錢都沒有留下
道士臨終那天夜里
突然風雨大作
一聲巨響后大古柏一枝轟然斷裂落地
人們就用這斷枝給老道士做了副棺材
奇怪的是
斷枝用完,棺材做好
竟不多不少
民眾認為大古柏已成神仙,更加膜拜
雖然大古柏添了一塊斷枝的痕跡
卻自此保佑了柏庵村的平安
以大古柏為神的香火
至今仍在延續
“先有柏,后有觀,
然后才有洛南縣”
當地村民說
他們將這棵古柏視為“神樹”
洛南縣專門為它成立了保護中心
建立數字化監測系統
開展定期健康評估
將現代科技與古法養護相結合
在四季輪回中世代守護
古樹名木是綠色的國寶
是活著的文物
它們不僅是大自然的饋贈
也是祖先留下的寶貴財富
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
科學、生態、景觀和經濟價值
為更好保護五棵五千年古樹
陜西省嚴格實施“一樹一策”
建立了專業化“一樹一支隊伍”
確保古樹保護的科學性、精確性
目前,五棵古柏的生境得到明顯改善
拆除地面硬質鋪裝
鏟除影響古樹生長的灌草植被
擴大樹池,合理加設圍欄
有效拓展了古柏根系的生長空間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秦嶺研究院院長趙忠說:
“讓古樹名木老有所依、老有所養,
離不開精準精細地管護。
我們構建起包括有害生物綜合防治、
健康監測、健康診斷、
樹體穩固性評價、生境評價、
綜合診斷等內容的古樹健康管理模式,
為更多古樹‘撐腰’?!?/em>
古柏常青
年輪深處傳來文明絮語
是倉頡刻字的窸窣
是岐伯搗藥的清響
是千百代守林人重疊的腳步
是海內外中華兒女尋根的跫音
鐫刻著五千年文明密碼的“時光見證者”
此刻正以新綠為墨
在春風里續寫史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