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前,位于中俄邊境的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東寧市三岔口鎮東大川村金廠溝屯依舊寒氣逼人,韓淑秀夫妻穿好棉衣棉鞋,踏上了風雪巡邊路。
韓淑秀今年73歲,老伴薛奎長她4歲,夫妻倆都是牡丹江邊境管理支隊三岔口邊境派出所護邊員。54年來,他們用超過10萬公里的巡邊里程守護了邊境安全,成為守護祖國“北大門”平安的“移動界碑”。
韓淑秀(右)與老伴薛奎踏雪巡邊。李樹明攝
用真情書寫相濡以沫
1971年,東大川村金廠溝屯人煙稀少,19歲的山東姑娘韓淑秀在這里嫁給了23歲的薛奎,他們的家,就安在離邊境線不到1公里的屯邊。
春天播種、扶犁,夏天鏟地、灌溉,秋天收割、打場……薛奎作為小隊長一心忙著屯里工作顧不上家,韓淑秀也不服輸,下地掙工分的同時,家務也沒落下過。
韓淑秀(右)與老伴薛奎。李樹明攝
薛奎不善表達,卻也有自己的體貼方式。去地里干活時,他會把地邊山葡萄和山梨放在懷中帶給妻子。閑暇無事,他也會哼歌,哄韓淑秀開心。有時,韓淑秀上山采蘑菇,不論多晚,薛奎都會堅持把她接回家才放心。
后來,隨著土地包產承包到戶,韓淑秀夫妻靠著種地、養豬、種植黑木耳,慢慢變得富裕起來,但無論是在生產生活還是漫長的護邊事業中,韓淑秀夫妻都很少紅臉,感情歷久彌深、回味綿長。
韓淑秀夫妻為三岔口邊境派出所移民管理警察介紹“護邊驛站”樺皮畫來歷。于浩洋攝
樸素家風印在風雪邊關
“不能去亞冬會現場幫忙,就在山溝里守好邊境。”今年1月28日是韓淑秀73歲生日,兒女們來為她慶祝時,她卻堅持和老伴例行巡邊,回到家里已是滿身沙土。
“你們住在這里,就有義務協助派出所守邊護邊。邊境安全穩定,才能安心過好自己的日子。”剛結婚時,原三岔口公安邊防派出所(現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民警李鐘健的話深深觸動了夫妻倆,自那以后,他們就在邊防民警的帶領下踏上了義務護邊的道路。
韓淑秀(右)在巡邊途中。李樹明攝
在韓淑秀和薛奎言傳身教下,兒孫們在工作和生活中始終向上向善,特別是三兒子薛連軍,在父母影響下,復員返鄉后也加入了義務護邊隊伍。
“一條路、兩個人,從青年到古稀,攜手相伴50余載春秋。”2023年5月15日,韓淑秀一家作為10戶“全國最美家庭”代表之一,夫妻倆手拉著手,在熒屏前傾情講述著他們的家風故事。
堅守邊境54年,韓淑秀還獲得了“全國三八紅旗手”“中國好人”“黑龍江省邊防工作先進個人”“龍江好人”等榮譽,一份份證書和牌匾成為土坯房中最醒目的亮色。
巡邊小憩。盧鴻雁攝
不換防的“護邊驛站”
“韓媽媽包的酸菜餡餃子就是香。”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民警韓振明上山駐勤,吃著香噴噴的餃子贊不絕口。
漫長的守邊歲月中,從邊防武警到移民管理警察,一代代戍邊民警駐守在金廠溝屯,也和韓淑秀夫妻結下了深厚的警民魚水情。因為心疼駐勤民警在山上吃不飽、住不暖,老兩口夏天備好瓜果降暑,冬天燒炕暖衣烘鞋,還專門騰出一間屋子供民警休息。不僅如此,他們還新建3間大瓦房,無償提供給派出所當駐村警務室,老兩口的家成了民警們暖心的“護邊驛站”。
韓淑秀無償為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提供房屋建立警務室。李樹明攝
由于駐勤民警和部隊官兵巡邊地點、時段不一,吃飯時間也不同,韓淑秀就不間斷地燒火做飯。“汗順著臉頰往下淌,油煙一直在頭頂繚繞。”柴火灶前,韓淑秀揮動鍋鏟汗濕衣背的畫面,深深印在民警腦海中。
時任三岔口邊境派出所教導員徐韻鑫剛上山駐勤時,因為水土不服總是失眠,韓淑秀和薛奎便上山采來新鮮刺五加葉,炒制后讓他泡水喝,失眠狀況很快就得到了緩解。
從橄欖綠軍裝到藏青藍警服,對民警來說,身上的制服變了,但與“韓媽媽”的“母子”情卻永遠不會變。每當農忙時節,民警們都會利用業余時間趕到山上,幫助老兩口秋收、劈柴、壘雞窩……
韓淑秀與邊境派出所民警品嘗月餅。盧鴻雁攝
“平凡家庭懷不凡使命,戍守邊疆印家國情懷。韓淑秀家庭不僅是美麗家風傳承者,更是萬千家庭的學習榜樣。”東寧市副市長李媛媛說。
來源/中國婦女報
作者/中國婦女報全媒體記者 賈瑩瑩/李樹明
編輯/廖蕓卿
審簽/明芳
監制/喬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