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全球資產劇烈波動,今天A股市場暴跌,這周究竟能不能迎來反轉?今天分三部分具體給大家說一下,今天的暴跌究竟應該如何理解!
大家注意最后一部分的內容,本篇的精華都在其中,大家可千萬不要忘記。
一,迎接市場暴擊
假期期間,全球資產劇烈波動,周五,納斯達克中國金龍指數下跌8.87%。
再加上周四的跌幅,兩個交易日下跌11%,幾乎回到了本輪科技股行情的起點。
關于對等tariff的討論,當然非常激烈。只不過大部分人都能夠公開接觸的信息,已經經過了很多輪的閹割。
現在很多人是已經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但又對真正的風險「諱疾忌醫」,而更加喜歡加油打氣,以及心理按摩的信息。
其實無論現在是內心忐忑,不知如何是好,還是覺得優勢在我。我們都必須要承認一件事情:絕大部分,簡體互聯網媒體和社區,都對本次對等tariff,存在嚴重的誤判。
和房地產市場并不相同,A股實際上的流通市值并不是很大。因此,只要正策愿意兜底,以及央媽愿意注入流動性,就不存在房地產那樣,連續四年的大熊市。
當下A股的作用,比房地產的作用更加明顯,隨著信貸進一步的下滑,實體經濟比以往更加需要輸血。而A股,則必須要承擔起支持實體經濟的作用。
所以,最難的就是現在這一階段——大幅調整,那到底怎么做才能在這一輪風暴中活下來呢?
二,只有活下來才有可能贏
很多人覺得既然市場調整,那等著反彈就行了,但問題是真的能等到嗎?
幾乎所有的股票都在下跌,所以下跌并不可怕,關鍵是下跌之后別人的能反彈,而你的卻不行。
在投資市場中,很多人其實是沒有完整的投資理念的,所以總是覺得下跌之后一定都能反彈,或者上漲之后就一直會一起跌下去。
但天天靠信念支撐,除了讓自己吃虧外好像別無好處,那對于普通投資者來說,到底應該怎么辦?
首先我們要知道的是,為什么有些能漲上去,有些卻不行?不就是有沒有資金做的區別嗎?
而對于機構資金來說,在市場大幅調整時,往往會選擇主動規避,也就是說資金想要規避震蕩就會故意降低交易頻率,進行鎖倉。
所以,對普通投資者來說,現在要做的是看清楚手里的股票是被機構鎖倉還是真的被放棄了。
很多人覺得說起來簡單,想要看到機構資金的動作就很難了,更別說機構鎖倉這么細微的變化了,
其實,隨著大數據和量化分析的發展,這類問題現在解決起來就不難了,
就像我用了十多年的大數據系統里的「定級分區」數據,它可以反映了一段時間內機構大資金的真實意圖:
上面這一數據反映的是機構資金在不同階段的活躍程度,可以簡單理解為數字越小代表機構資金的活躍程度越高。
說白了就是,「一級區」和「二級區」代表機構行為活躍,相對的「三級區」和「四級區」代表機構行為幾乎消失。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股價處于「二級區」時,雖然通常也是震蕩,但實際機構資金并沒有放棄該股,可以看出股票之后又重新進入「一級區」,股價也隨之上漲。
所以說,「二級區」也就是剛才所說的機構鎖倉階段,這一階段大多是機構資金降低了交易頻率,目的就是規避震蕩,大家看下圖:
大家看上面這只股票,在短短半個月的時間里上漲近35%,但真的是一帆風順的嗎?
仔細看就知道并不是,就像前期20個交易日下跌16%試問誰能堅定持有?別說16%了,就算是10%股價很多人就扛不住了。
而且最怕的不是剛開始下跌時選擇下車,而是剛開始的時候還抱有希望,等到跌的實在受不了了選擇下車,結果卻錯失大好的賺錢機會!
但是如果能看到數據的話,我們會發現雖然股價在短時間內出現大幅下跌,但其實股價一直處于機構鎖倉階段,你說機構資金都不著急,咱們還有什么好著急的呢?
三,跟上聰明人的節奏
有時候你以為市場在調整,可以守得云開見月明,但其實有些已經被機構資金放棄,那么市場中那么多股票,如果能看清楚哪些是機構鎖倉,哪些是已經被放棄的話,是不是跟上市場會更容易了呢?看下圖:
從圖中可以看出,在市場5000多家股票中,僅有1000家有機構庫存數據,而且有3000多只都進入了機構鎖倉區,不僅如此,這一數據還創了近兩個月的新高!
本篇就聊到這里,關注小雅,隨時隨地帶給你不同視角。
聲明
以上內容來自網絡收集,希望可以幫助到大家!
如有侵權,請聯系本人刪除,同時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敬請知曉。
此外,本人不推薦任何個股,不收會員,沒有社交群,也從不與任何人發生利益關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