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中國汽車百人會論壇上,一位院士因“后排地板純平”誤判插混車型為增程技術的插曲,意外將兩種技術路線的差異推到聚光燈下。這場“烏龍事件”背后,折射出插混與增程在技術邏輯、產業生態和市場選擇上的各異。選擇不同的技術路線,既是技術方案的比拼,更是車企技術積累與產業布局的全方位角力。
插混是采用串并聯結合的混聯架構,發動機既能發電,也可直接驅動車輪,還能與電機耦合形成混動驅動,可以實現全工況高效覆蓋。而增程僅保留串聯模式,發動機始終通過發電間接驅動,本質是“純電驅動+燃油發電”的單一技術。這種差異決定了插混的技術門檻更高,但同時也具備更強的工況適應性。
油耗與動力是插混的核心優勢。虧電狀態下,增程車因兩次能量轉換產生最高20%的損耗,而插混車通過發動機直驅或油電耦合,損耗可控制在5%以內。
意味著同等100kW發動機配置下,插混車虧電驅動功率達95kW,而增程車虧電驅動功率為80kW。混動在高速超車、山區爬坡等工況下,會更具性能優勢。
安全層面,增程車單一串聯模式在電機故障時可能失去動力,而插混車的油電雙驅架構形成“安全冗余”,尤其在高速場景多了一層保障,這也是傳統車企堅守插混的重要原因。
技術路線的差異,本質是企業戰略的外顯。如今國內各大車企紛紛加大在混動技術上的研發投入,推出了各具特色的技術方案,形成了百花齊放的競爭格局。
就以比亞迪為例,其早在2008年就推出了全球首款量產插混車型F3DM,從第一代DM技術,到如今的第五代DM技術,比亞迪在混動領域不斷突破自我。
第五代DM技術以其卓越的性能和經濟性,將虧電油耗降至2.9L/100km,綜合續航超2100km,這一成績也標志著其在混動技術上的領先地位。
當前,插混技術正從“技術驗證”邁向“規模普及”。當增程車型還在為解決虧電痛點掙扎時,插混陣營已開啟下一代布局。這種持續進化的技術生命力,正是其成為行業主流的根本原因。
當然,搭載不同動力技術的車型,都會有一些各自的優勢。也各自有著暢銷車型。但不管是插混、增程、還是純電,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新能源汽車,事實上,每一輛新能源汽車都在為綠色出行,提供能量。
往往我們在選車時,都會根據自己的實際需求,有自己的考量,然后去選擇適合自己的車型。如果是我個人選擇,現階段,我還是更偏向于插混。
希望中國汽車品牌,在各自選擇的技術路線下,能不斷突破瓶頸,持續再創新高,用技術創新,為社會和用戶創造更多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