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4月6日,伊朗武裝部隊總參謀長巴蓋里公開了伊朗對美國總統特朗普致信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的回應細節,這封回信透露出一個異常清晰的信息:伊朗不再信任美國。哪怕特朗普拋出了“和平談判”的橄欖枝,哪怕白宮打出“棄核換談判”的老牌策略,伊朗的回應依舊堅定、冷靜而有力:可以談,但不直接談;我們不是好戰者,但也絕不會屈服。
伊朗的外交話語向來強硬,但這一次,它表達得格外理性卻也格外堅決。巴蓋里在回應中強調,伊朗尋求的是地區的和平與安寧,在核問題上,伊朗從未打算制造核武器,其核能項目完全服務于國內能源和醫療等民用需求。這番表態一方面再次對國際社會展示伊朗堅持《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的立場,另一方面,也是在明確傳遞一個信號:美方“妖魔化伊朗核計劃”的敘述,是不成立的。
然而,即使伊朗展現出愿意通過間接渠道進行對話的姿態,核心問題卻無法繞開——伊朗為何拒絕直接與美國談判?答案直接而沉重:美國是最不守信、最不可靠的一方。過去幾年,特朗普政府單方面撕毀伊核協議,重新對伊朗發動“極限施壓”戰略,實施全面經濟封鎖,對伊朗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社會與經濟創傷。所謂的“棄核換和平”,不過是話術的重新包裝,本質仍是霸權訛詐。伊朗已經沒有理由再信任一個隨時可能毀約、動輒揮舞制裁大棒的談判對象。
這一場隔空通信,反映的不是一時外交交鋒,而是長期戰略博弈的冰山一角。特朗普的意圖再清楚不過:以“談判”之名,壓伊朗放棄其核發展能力,再以“棄核”作為外交勝利的籌碼,在國內撈取政治資本,在國際舞臺重塑美國的霸權地位。但伊朗也不再是過去那個疲于應對制裁、盲目期待西方回心轉意的伊朗。經歷了被美國政府單方面毀約、經濟封鎖與國際孤立的數年后,伊朗早已看透美國外交的本質,不是合作,而是控制;不是雙贏,而是單邊壓服。
伊朗總統佩澤希齊揚此前已明確表態,拒絕與美國進行直接談判,但始終對間接談判持開放態度。巴蓋里這次則進一步升華了這一立場,將信任與主權提升為核心議題,強調伊朗不會封鎖任何真誠對話的可能性,但絕不會容忍任何侵犯主權和國家利益的行為。如果美方試圖通過施壓、恐嚇甚至軍事手段逼迫伊朗低頭,那么得到的將是“沉重且無法彌補的回擊”。
這一點尤為重要。當前美國正在不斷向中東增派兵力:部署B-2轟炸機、雙航母戰斗群、F-35隱形戰斗機,向以色列和紅海地區輸送“薩德”“愛國者”反導系統,其規模和強度早已超出“遏制胡塞”的需要,顯然在為與伊朗可能的軍事沖突預設戰場。華盛頓嘴里說著“談判”,行動卻已做好“開戰”的準備。但諷刺的是,在這一切緊鑼密鼓的部署背后,卻又要伊朗在毫無保障的前提下參與“直接對話”。這既不合邏輯,也不合常理,更不合正義。
當世界都在擔憂中東會否成為2025年新一輪大戰的起點時,伊朗的回信顯得理性克制,卻也堅定不移。它沒有挑釁,沒有咄咄逼人,而是一次對西方戰略欺騙的系統性回應。它提醒世界:談判的基礎是信任,是平等,是規則,而不是由超級大國片面制定的條件與紅線。
美國當前在伊朗問題上的戰略,已從奧巴馬時期的“外交框架內對話”,徹底退化為特朗普式的“談判即逼迫”,但其目的從未改變,既不是與伊朗共建地區和平,而是讓伊朗服從美國設定的地緣規則。這種強權思維注定無法贏得真正的和平。伊朗不是利比亞,不會接受“核棄了、政權也沒了”的結局,也不會再被所謂的“經濟換對話”所誘惑。
在全球格局劇烈動蕩、單邊主義與霸權政策日益抬頭的當下,伊朗的立場代表了另一種聲音:主權、尊嚴與長期博弈的智慧。一個國家可以窮,但不能被壓彎脊梁;可以談判,但不能做奴仆。在這一點上,伊朗比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更清醒,也更堅定。
結局并未注定,但路徑正在清晰。美國若真的希望避免戰爭,不應繼續幻想伊朗會屈服于威脅,也不應再把談判當作展示強硬的舞臺。唯有徹底拋棄“強權換和平”的思維,重回基于規則與平等的對話軌道,才有可能避免中東爆燃,引發全球性災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