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交通體系中,水泥混凝土路面是關鍵構成。其表層直接受車輛荷載與環境因素等影響,常見麻面、起皮、坑洼等病害。這些不僅降低行車舒適度,更因路面摩擦力改變,在復雜天氣增加安全隱患,還會加速深層結構損壞,縮短道路壽命,增加養護成本。傳統修補手段難以滿足需求,因此,選用適配材料對高效處理水泥混凝土路面表層病害、保障交通順暢意義重大 。
水泥混凝土路面表層病害類型及成因
水泥混凝土路面病害形式多樣,對道路的正常使用產生嚴重影響。
1、麻面與起皮:麻面的形成往往是由于施工振搗不充分,混凝土中的空氣未能完全排出,導致表面出現眾多細小凹坑;起皮則是因為表面砂漿層與基層的粘結不牢固,這可能是由于施工時基層處理不當、養護不到位,或者水泥質量存在問題,使得砂漿層在使用過程中逐漸與基層分離、脫落。
2、表層坑洼:長期車輛碾壓與雨水沖刷磨損路面表層集料,形成初始麻面。在寒冷地區,凍融循環加劇材料劣化,導致砂漿層孔隙率增加、粘結力下降,加速表面顆粒脫落。當表層砂漿因施工振搗不密實或水泥水化不完全出現局部薄弱區時,在行車荷載剪切應力作用下發生定向剝落,形成深度≤5mm 的碟形凹坑。此類病害主要集中在輪跡帶區域,其發展速率與交通量、降雨量及基層排水性能密切相關。
3、露骨:水泥混凝土路面表層的水泥漿體在長期的行車荷載磨耗、雨水沖刷,以及自然風化等多重因素作用下逐漸流失,致使內部集料暴露的現象。車輛輪胎的持續摩擦會直接磨損水泥漿體,而雨水的長期沖刷會將水泥漿體中的細小顆粒帶走,加快其流失速度。在一些晝夜溫差較大的地區,溫度的劇烈變化使得水泥混凝土產生膨脹與收縮,進一步削弱了水泥漿體與集料間的粘結力。露骨病害不僅會降低路面的平整度,增加行車時的顛簸感,還會使集料直接承受車輛荷載,加速集料的磨損,嚴重時甚至會導致路面結構的承載能力下降 。
MMA 聚合物薄層修補料固化快、耐久性好,在路面修補中優勢明顯。對于病害較輕的路面,采用較薄的 MMA 聚合物薄層修補層,利用其快速固化特性,能極大縮短交通封閉時間,減少對交通的影響;對于病害嚴重的路面,適當增加修補層厚度,可充分發揮其良好耐久性,確保修補質量,降低后期維修成本,實現經濟效益和修補效果的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