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東亞歷史上,朝鮮作為中原王朝的東方近鄰,對中華大地的政治格局有著重要影響。
特別是明清交替之際,皇太極曾經兩次攻打朝鮮,改變了明、清和朝鮮三國的原有關系。
清朝崛起時面臨的文化認同
朝鮮原本是大明帝國的藩屬國,曾以“小中華”自稱,對中原王朝有著深厚的文化認同。
其官制體系、服飾禮儀等皆效仿大明規制,王室貴族、民間百姓都崇尚儒家經典,詩歌散文、婚葬風俗等盡與漢地相通,甚至長期使用明朝年號。
明末遼東形勢圖
清朝或者說后金政權,是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諸部后建立的,先民早期以漁獵為生,世居于白山黑水之間,形成了獨特的文化習俗、語言文字和生活方式,與中原文化有著較大的差異。
相對于有深厚政治和文化聯系的明朝,后金被在朝鮮國王和大臣視為野蠻叛逆的 “夷狄”。
后金政權崛起過程中,因邊境問題多次與朝鮮發生爭端,朝鮮君臣對勇悍的后金軍隊非常憂慮。
薩爾滸之戰時,朝鮮政府接受大明王朝的召集,派遣一萬多名士兵到遼東參戰。被后金鐵騎擊敗后,殘部被迫投降。經此一役,朝鮮軍隊再也不敢主動招惹后金。
皇太極親政時的明朝、朝鮮形勢
查看清朝前兩代皇帝的生平,一輩子不是干仗,就是在干仗的路上。1626年,征戰一生的后金太祖努爾哈赤病死,皇太極被諸貝勒擁舉為大汗。
皇太極繼位之初,明朝和朝鮮在戰略上形成夾擊之勢,后金仍然面臨較大的軍事壓力。
皇太極畫像
明朝拉攏朝鮮、蒙古察哈爾部牽制后金,切斷了糧食、鐵器、布匹等物資貿易,使后金在外交和經濟上處于相對孤立的局面。
關寧鐵騎是明軍最為精銳的部隊之一,袁崇煥以堅墻重炮加固了關錦寧防線,后金最為驕傲的騎兵優勢被嚴重削弱。
朝鮮奉行“事大主義”,自認為大明屬國,在薩爾滸之戰失敗后,仍然堅持反對后金的立場,在軍事上與明軍遙相呼應。
允許明將毛文龍在皮島(今朝鮮椵島)建立“東江鎮”,不斷襲擾后金的后方,嚴重威脅遼南地區的穩定。
第一次攻朝“丁卯之役”
為擺脫強敵環伺的局面,皇太極決心解決已成肘腋之患的朝鮮。
現代中國人是過完春節后,正月初八開始上班。1627年正月初八這天,后金君臣也早早地忙碌起來。
皇太極以阿敏為主帥,會同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岳讬、碩讬諸將出征朝鮮。
朝鮮義州統軍亭
七天后,后金軍乘夜渡過鴨綠江突襲義州,天亮時順利攻占義州城。
隨即分兵攻打明軍駐守的鐵山,明軍大敗,守將毛文龍逃往身彌島。明軍尚且不敵,朝鮮守軍更是不堪一擊。
后金軍主力勢如破竹,一路攻破定州、凌漢山城、安州。聽聞后金軍在安州屠城,平壤民眾紛紛逃竄,近乎空城。
后金軍兵不血刃經過平壤,渡過大同江、進占黃州。
皇太極兩次攻朝路線圖
朝鮮國都漢城上下驚恐萬狀,當地民眾也爭相逃離,國王李倧帶領百官到江華島避難。
雙方經過數次交涉后,朝鮮方面獻上大批禮物,仁祖李倧在江華島殿上焚香祭天,派重臣與后金訂立盟約,后金軍陸續從朝鮮退兵。
經此一戰,后金獲取了大量糧食和物資,緩解了饑荒和人口逃亡等問題,與朝鮮約為“兄弟之國”,動搖其與明朝的宗藩關系。
這一年是農歷丁卯年,此戰在歷史上被稱為“丁卯之役”。
兩次戰爭期間的事易時移
隨后幾年,皇太極積極擴張后金的實力,提出“以武功戡亂,以文教佐太平”。
認真學習漢族文化,命儒臣翻譯漢文書籍。通過讀書考試選拔滿、漢和蒙古官員。不許貴族侵占土地,將“各處余地”歸公,發給民戶耕種。
沈陽故宮俯瞰圖
對外加強對明朝的攻勢,在攻打錦州、山海關一線受挫后,繞道蒙古地區突破長城,后金騎兵直抵北京城下。
對內加強中央集權,廢除“與三大貝勒俱南面坐”、共理朝政的舊制,將八旗組織擴大到漢族和蒙古族,招降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等明朝將領,改國號為大清,“踐天子位”。
朝鮮雖然與后金訂立了盟約,但仍然與明朝政府眉來眼去、暗送秋波。
暗中向明朝進行朝貢,協助明軍對抗后金,拒絕為后金提供船只,以各種理由拖延邊境開市,削減貢物數額。特別是皇太極改號稱帝后,朝鮮方面拒絕承認,兩國關系終于破裂。
第二次攻朝“丙子之役”
1636年冬天,皇太極祭拜天地和太廟后,率領大軍親征朝鮮。清軍前鋒從冰面上跨過鴨綠江,一路高歌猛進。
朝鮮軍隊龜縮于沿路山城中,不敢出兵攔截。首都漢城的朝鮮君臣“上下皇皇,罔知所為”,國王李倧等人原打算再次逃往江華島,但由于風雪太大,顛仆難行,只好輾轉困守南漢山城。
韓國首爾郊外的南漢山城
皇太極派多鐸、岳托等包圍南漢山城,擊退了朝鮮各路勤王軍。
朝鮮君臣被圍困一個多月,期間多次遣使出城求和,但由于沒有達到皇太極滿意的條件,雙方一直沒有談攏。
這時朝鮮的王室和大臣家眷都躲藏在江華島,企圖憑借江華海峽自保。
多爾袞乘退潮時機,帶領舢板小船渡海進攻,俘虜了二百多名朝鮮王室、大臣及眷屬,繳獲了大量金銀、緞匹等財物。
隨后清軍向南漢山城發射紅夷大炮,“聲震天地,晝夜不絕”“堞所觸皆崩潰,人心因此大洶”。
城中朝鮮軍民非常驚懼,守城士兵發生嘩變,要求交出反對議和的大臣。內外交困之下,朝鮮君臣只好答應皇太極的議和條件。
立在韓國首爾的大清皇帝功德碑
在漢江南岸修筑了受降壇,國王李倧向皇太極行三跪九叩之禮,兩年后立在此立下大清皇帝功德碑。
朝鮮從此斷絕與明朝宗藩關系,清朝成為朝鮮新的宗主國。朝鮮派出王子作為人質,每年向清朝進行朝貢,保障了物資供應和后方穩固。
是年為農歷丙子年,因此這一戰被稱為“丙子之役”。
清軍入關的序幕徐徐拉開
經過這兩次戰役,清朝徹底扭轉了腹背受敵的不利局面,通過迫使朝鮮開市、納貢,獲得了大量糧食、布匹、金銀等戰略物資。
韓國電影《南漢山城》截圖
明清力量比對進一步向清朝傾斜,為后來的清軍入關創造了有利條件。
“朝鮮已平,蒙古、瓦爾喀諸國皆附,今所存者,止明國而已”,清朝在東北亞地區的戰略布局得到優化,皇太極已經瞥見了天下大一統前的黎明曙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