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開始閱讀之前,麻煩您點個“關注”,這樣可以方便我們進行更多的交流與分享。作者會盡全力創作出更高質量的內容來回饋大家的支持。
前言
近期,小米SU7發生的一起交通事故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目前,相關的調查工作正在進行中,官方、企業和相關部門也陸續發表了聲明,公眾的目光聚焦于智能駕駛的安全性能。
智能駕駛到底可不可信賴?車企的宣傳和實際體驗為何存在差距?這些問題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大家都期待真相能夠盡快浮出水面。
省公安廳發聲
2025年3月29日晚上10點44分,在安徽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重大交通事故。事情發生得非常突然,從車輛檢測到障礙物并發出警告,到最后碰撞發生,僅僅經歷了短短的2秒鐘。
在這極其短暫的時間里,駕駛員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挑戰,盡管采取了一系列緊急措施,但仍然沒能避免悲劇的發生。
事故發生后,車輛不幸起火燃燒,導致車內駕駛員及兩名乘客喪生。這三名年輕女孩年齡在21至23歲之間,她們結伴前往安徽池州參加事業編制考試,然而年輕的生命卻在這一刻戛然而止,令人深感惋惜。
事件發生后,小米公司迅速做出回應,第一時間組建了專項小組,并于30日趕往銅陵,在警方的指導下積極配合事故的調查和取證工作。31日晚,小米依法向警方提交了車輛行駛數據以及系統運行的相關信息。
與此同時,安徽省公安廳交管總隊在4月4日的回應也備受關注。
據記者深入調查了解,安徽省公安廳交管總隊已經指導屬地公安機關全面展開了事故的調查工作,目前事故仍在處理過程中,公眾迫切希望真相能早日揭曉。
當前,事故現場附近的高清攝像頭成為了大家關注的重點。
這些高清攝像頭通常具有高分辨率和廣視角的特點,可以清晰記錄道路上車輛的行駛狀態、駕駛員的操作行為以及周邊路況環境等重要信息。
它們可能完整記錄了小米SU7在事故發生前三分鐘的行駛軌跡,例如車輛是否存在異常搖擺或偏離車道的情況。
此外,這些設備也可能捕捉到駕駛員在車內的狀態,比如是否長時間雙手離開方向盤或分心駕駛。
同時,高清攝像頭還能記錄事發路段施工區域的情況,包括路障擺放是否清晰醒目、警示標識是否完整可見等細節。
這些信息對于分析事故原因至關重要,高清攝像頭拍攝的畫面或許能提供關鍵線索,幫助警方和相關部門查明事故的真正原因,給遇難者家屬和社會一個交代。
專家解讀
針對此次事故,眾多業內人士和專家進行了深入剖析。
在智駕系統的響應方面,從NOA發出風險提示到最終碰撞發生,僅有2到3秒的時間間隔,這使得駕駛員幾乎沒有足夠的時間來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
部分專家指出,這樣的警報時間顯然不夠充分。按照更為完善的安全邏輯,當DMS(駕駛員監測系統)精確檢測到駕駛員處于分心狀態且多次提醒無效時,應該自動限制其對NOA功能的使用,以此最大限度地降低事故發生的可能性。
車輛燃燒的原因也是公眾關注的一個焦點。根據現有情況推測,當時車輛以約97公里/小時的速度猛烈撞擊隔離帶水泥樁,如此嚴重的撞擊可能導致整車系統嚴重受損,這很可能是引發燃燒的直接原因。
從技術角度分析,這與當前電動汽車普遍采用液態電解液鋰電池有一定的關聯。這類電池在受到強烈擠壓或穿刺時,內部隔膜容易破裂,從而引發內短路,最終導致起火燃燒。
關于車門是否鎖死的問題,也引發了諸多猜測。小米方面表示,由于尚未接觸到事故車輛,暫時無法確認事故發生時車門是否能夠正常開啟。
不過,業內人士對此分析認為,車門無法解鎖的情況可能存在兩種原因:一是事故發生時氣囊未能正常啟動;二是車輛電路因撞擊而中斷,導致車門解鎖系統無法正常運作。
事故發生后,安徽高速迅速采取了一系列安全措施,新增了許多警示標志。設置了100公里/小時、80公里/小時的梯次限速牌,并增設了“高速路況復雜,慎用輔助駕駛”等有針對性的警示牌。
網友討論
對此,有網友認為現階段的智能駕駛技術還不夠成熟,任何廠商都不應宣傳其具備自動駕駛的能力,目前的智駕系統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駕駛。
一些網友還曬出了雷軍直播的截圖,指出雷軍曾強調使用智能駕駛時需要手扶方向盤并密切關注路面狀況。還有網友分享了自己的親身經歷,提到在使用智駕時遇到前方路障,自己再去急剎車改道十分危險且讓人后怕。
雖然小米官方宣傳SU7具備“前向防碰撞輔助功能”,但在此次事故中,網友們普遍質疑該功能是否真正發揮了作用。
有專家指出,車輛從116公里/小時減速至97公里/小時的表現并不合格,根據行業標準,合格的緊急制動應在30到40米內完全停下,但這次事故中AEB并未啟動,僅在2秒內減速19公里/小時。
許多網友認為,車企為了營銷目的,故意避開L3等級的概念,采用了諸如“NOA”等不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慣例的說法,這導致消費者誤以為有了相關功能加持就能實現自動駕駛。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L2級輔助駕駛的責任主體仍然是駕駛員,但現行法規并未明確“系統請求接管”與“駕駛員未及時響應”之間的責任劃分。
部分網友認為車企也應承擔一定責任,因為其過度宣傳讓部分消費者對智能駕駛產生了過度依賴。
結尾
這場悲劇奪走了三個年輕的生命,同時也為智能駕駛技術的發展敲響了警鐘。最后,還是希望車企能夠正視問題,不要只顧著玩營銷噱頭,而是踏踏實實地提升技術水平,確保宣傳內容真實可靠。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