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
張墨篁,張仲梁之孫。
張仲梁,1904年出生南京市江寧祿口,1971年去世。南京市中醫院首任院長、主任中醫師。字祖棟,為張氏醫科第七代傳人,幼年隨其父張卓云學醫。抗日戰爭前曾參加國民政府舉辦的第一屆國醫考試,名列榜首!后在南京明瓦廊等地坐堂行醫,求醫者眾。1956年,攜手侯席儒、濮青宇、傅宗翰、汪六皆、姚伯藩、丁澤民、謝昌仁、陳壽春、曹光普、張濟群等 35 位名醫,受命創建南京市中醫院。先后擔任南京市衛生局副局長,南京中醫專科學校校長、南京軍區總醫院和南京鐵道醫學院附屬醫院顧問、南京市人大代表和常委、南京中醫學會會長、江蘇省政協委員、江蘇省中醫學會副會長、農工民主黨南京市委副主委等職。
張仲梁為人忠厚,謙虛好學,知識淵博,經驗豐富,擅長內、婦、兒科,治療內科雜病,對婦科經、帶、胎、產四大癥狀有精辟研究,主張治療中不能偏執經方,須依據病情分別對待。1960 年被南京市衛生局確定為急需繼承的老中醫名單榜首。1963 年被列為省重點繼承的名老中醫名單,1978年被省政府授予江蘇省老中醫稱號。
張氏醫科一脈源遠流長
【口述內容】
張仲梁。攝于1946年。
金陵醫派當中有一個分支,就是張氏婦科。張氏婦科起源于明代末期,興盛于清末民初,高速發展是在1949年以后,尤其是1956年南京市中醫院成立這段時間。
先輩從事中醫,第五代是張德余,第六代是張倬云,他們把中醫的婦科跟兒科匯集起來,形成了張氏醫科。到第七代,張祖柏負責兒科的研習,張仲梁跟張墨園倆弟兄負責中醫婦科的研習,形成了張氏醫科在金陵城的兩大派別,一個是兒科,一個是婦科。
所謂張氏婦科,就是根據脈象的不同進行調脈,加上溫補,以達到解決婦科問題。張氏婦科對婦科經、帶、胎、產四大癥狀有精辟研究,尤其對不孕癥,獨創“調經養精種玉”法,對習慣性流產獨創“補腎固胎”法,遣方用藥獨具匠心,對兒科痧、痘、喘、疳四大病癥有獨到見解與經驗。
我們家到了第八代就是張昭文、張曉初跟張志煌、張濟群四位。到了我們這一代,已經是2000年后。我們怎么樣去繼承張氏婦科、張氏兒科優秀的傳統?怎樣讓他們發揮應有的作用?是我們這一代的責任。現在有這么好的機會展現、發展金陵醫派,中醫流派的研究也越來越受重視,身上的擔子很重。
我從小跟著我祖父的大哥長大,他是中醫名家,名叫張墨園,是我們南京白下區聯合診所的創始人。我祖父與他大哥上世紀三十年代一直在上海行醫,與祝味菊、丁甘仁等上海名醫都是當時上海醫行同仁,四十年代初回到南京。那時我們家在南京明瓦廊102號,后門就對著中山南路。家里面有幾十口人,每天接診的患者也很多。
右為張仲梁父親張倬云,系清同治、光緒年間太醫院監侍。左為張仲梁舅舅鄭維臣,曾任北洋政府海軍部司長。
【歷史現場】
張墨篁介紹說:我每天放學回來,必須要練毛筆字。我大爺爺規定我要練一個小時的毛筆字才能出去玩。大爺爺講:以后不管你干不干中醫,你以后總要考試吧?你要考試,字就要能見得人。我從那時就開始訓練,一直到我讀到初二的時候。那時,我大爺爺過世了。當時練毛筆字,給我帶來了很多的益處,至少我開的方子,患者能看得懂。
探索中醫診斷標準化
【口述內容】
中醫是一門生活的科學,跟生活息息相關。中醫是一門實踐的科學,你必須得實踐。在中醫以外,要有綜合的領悟。不管是人文、歷史、地理、風俗,以及生活習慣、當地有什么特產,跟中醫問診都有極大的關系。中醫講究“私人定制”,針對不同人群、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地域采取不同的診療方法。
我學中醫的感悟是:第一你得會看,把病看好;第二你得會寫,包括醫案、體會,邊看病邊寫;第三條,你得會說,你得擁有能站在講臺上的能力;第四,你得會教,你得帶好徒弟。
我目前做的課題就是中醫診斷標準化。舉例來說:多個醫生給一個人號脈應該只有一個結果,這個就是中醫診斷標準化,如果得出不同結果,就說明診斷過程有誤差。我們目前正在積極準備,希望能夠以此項目推動相關項目的申遺。如果能夠使中醫診斷標準化,就可以方便更多的人學中醫,已解決更多的病患,這也是我們作為中醫能給大健康事業做出的貢獻,同時也是中醫能夠治未病的一個關鍵條件。
中醫講究望聞問切,望聞問都怎么做到標準化?我們做過很多的臨床實踐。舉例說望診,一個女士,化很厚的妝,你看不到皮膚的底色,你怎么望?舌頭如果今天吃了帶顏色的食物,舌頭上面發綠,或者發紫,就不是原色。如果早晨病人刷牙時刮過舌苔,所體現的舌象同樣不真實,望診就沒有辦法得出正確的結論。
聞,過去要聞二便,就是大便小便都要聞,現在不現實。包括聞體味,現在不可能做。
問,現在社會很多人講究隱私,有時不能真實表達自己的病情,包括一些男科疾病、女科疾病等難言之隱,人家不好意思,或者不愿意講出來,你問不清楚,你問不明白,怎么診斷?
古代,醫生幫女性號脈,講究男女有別,醫生看不到本人,同樣更不能有肌膚之親,所以會在病人手腕上蒙一塊紗巾或者絲綢。雖然看不到本人,但是通過隔錦診脈,仍然能夠得到真實的診斷結果。
我們希望中醫能夠回歸到漢代以前的古法中醫,把切脈放在首位。因為脈無法作假,脈診是中醫診斷的基石,沒有這塊基石,后面的治療可能會有偏激,可能對醫生和病人都會產生負面結果。
雖然每個人的脈象情況都不一樣,但是每個醫生診斷同一個病人的結論應該是唯一的。有了這個唯一的結果,從而我們調脈就可以找到方向,找準靶子,一擊命中。
我們在調脈的方法上面,用方不會超過十余味藥,用針不超過五根針。傳統方用藥都很精煉。就像練武之人,如果要用300招才能把人打趴下,醫生要用幾十味藥才能把這個病治好,病人的脾胃就會受到損傷,謂之藥傷癥。你用三五味藥、七八味藥就可以解決問題,方為正道。此其一。
其二,現在有人說中藥質量得不到保證,因為大多是人工種植,這也是謬論。李時珍為什么會寫《本草綱目》?本身就是為了中藥種植用的,而且在《本草綱目》之前,宋代已經有中藥的種植。你想想看,如果人口超過5000萬的話,野生的藥草是達不到這種量的。所以現在市面上的中藥都是種植的,但種植要嚴格按照規范,不能投機取巧。中藥的種植是沒有問題的,只是在種植過程、加工過程當中不能投機取巧。如果投機取巧,這個中藥的質量就會大打折扣。這是一個普遍的認知上面的偏差。
我個人感覺,我們很多人對中醫的認知遠遠低于古人的水平,中醫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實踐產物,不是說現在我們科學發達了,你的認知就提高。所以我說,脈診是中醫的精髓,是國粹。要原汁原味地保留下來,就要回歸傳統,做師承。
1962年2月,左起:錢世華、陳桂玲、劉玉炎與張仲梁(右一)診療帶教。照片由錢世華提供。
【歷史現場】
1959年春節師生合影。中坐者為張仲梁,后排左二為張墨篁大伯張曉初,二排右一為張墨篁大姑媽張紹文。
36歲開始學習中醫的張墨篁,之后到了北京跟隨表哥學習中醫。
張墨篁介紹說:這之前,中醫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雖然家中的好多親戚都是學中醫的。在我36歲有了后代后,我父親就跟我談,說你現在已經成家立業,而且有了下一代,我們張家世代以醫立命,父親給我原原本本地講了我們的家世,并建議我去嘗試、去學習中醫。
剛開始經過五個月的學習,我才慢慢地體會到了中醫的博大精深。就這樣子,我堅持了兩年多時間,背誦了經絡、四湯歌、中藥味性等中醫基礎知識,并一直跟著叔爺爺學臨床。之后又跟著祖父的弟子陶崑老先生研習灸法,又陸續地跟著祖父的弟子們學習了中醫外科,中醫兒科,針灸等中醫學科呢。
中醫傳承有利于大健康
【口述內容】
我講的師承是徒弟跟著老師,24小時不離開,這樣子才能帶出好的中醫來。如果像現在的院校教育,下課后老師各回各家,學生就像放鴨子,也不認認真真地去搞臨床,離能看病還有一段距離。最重要的是把地基打牢,比如中醫診斷最重要的就是脈診,我要求我的學生首先是號脈,不要望聞問。號完脈,你要能夠跟患者講清楚患者是什么問題,要從患者的體感來印證。如果不是,或者患者不承認,可以拿西醫報告來印證。只要你手上的活過硬,根本不要擔心患者的質疑。
漫長的農業社會在手藝人身上留下一些封閉性的習慣,就是不愿意把好的東西傳給外姓人,或傳給外面人,導致中醫診斷標準化沒有辦法去形成。都是父傳子,子再傳子,中醫也一樣,方圓一百里兩百里就是我家。但是你要知道現在地球都是一個村了,我們叫地球村了,大家都是一個村的人,你有什么不能傳的?如果你的子孫不是這塊料,你傳給那些有悟性,又勤奮好學的弟子不好嗎?這樣子不就傳承下來了嗎?所以我們要打破中醫只能傳本家族群的這種現象,我們要打破這種觀點,什么都傳,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只要他有這方面的悟性,都可以傳,傳了以后影響力就會大增。我們這一代人要談大數據,我教了十萬個人,每個人看三個人,我就是30萬個門診量,這個就是最典型的大數據,有利于我們國家的大健康。
雖然現在中草藥貴了,但從根本上來說,中草藥還是具備簡廉便驗的效用,這對我們整體的醫療費用是一個大幅的壓縮。從中醫的角度來講,不管是從效率、經濟方面去考量,還是后面的并發癥、后遺癥,與其他醫學門類相比,中醫具有鮮明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系統表現之一:中醫把好多病癥分得非常細。比如濕氣,是寒濕,還是熱濕,還是不寒不熱的濕,處理方法完全不同。西醫會這樣嗎?不會。所以中醫更個性化。從這個意義上說,中醫在古時候都是奢侈品。一個普通人家要看診,要去請先生,有的拿一兩銀子、二兩銀子才能把先生請來,你要知道過去的一兩銀子、二兩銀子是不得了的錢。如果一個大夫沒有一定的水平,他敢掛牌行醫?那都是有本事的。
系統表現之二:中醫是全科大夫,好多中醫院都是分科的,這是現在的做法。中醫大夫被人請去,什么毛病,患者有時講不清楚。我祖父張仲梁曾經遇過,他是個內科大夫,去了以后發現這個孕婦難產,那就得做接生婆。那沒辦法,救命重要。你說你分科,我這個不會,在過去是不現實的。骨傷科、內外婦兒、針灸、推拿,沒有分科的,只是在某一方面比較拔尖。人家就會針對你拔尖這個項目特地來找你,但是你如果遇到特殊情況,就像我們現在急救,你說我一個中醫大夫,我人工呼吸都不會做,我心臟按壓我都不會做,那你也不行,你也不合格,你最起碼得會做。
由此來看,中醫是是臨床的科學,是生活的科學。中醫大夫,社會上方方面面都得接觸,因為你要找到患者的喜切入話題,患者才能完全放松下來,這時候再號脈就很真實。如果他一直處于很緊張的狀態,號脈就會有偏差。所以說,學習中醫要下苦功,德行要好,手藝要過硬,這樣學習的時間就很長。
我們一直想把中醫學習的時長盡量縮短,這也是中醫診斷標準化的初衷。我帶過一個學生是博士后,他在大學里面呆了11年,所有中醫的經典,倒背如流。然而卻不會看病。 我加強對他的實操訓練,十個月他就得心應手。一是出于他的確悟性比較高。二是因為他的底子打得好。
中醫要回歸傳統、要傳承,這對全民大健康來講是個利好。現在,許多人練太極、練易筋經、練八段錦、練五禽戲、練導引術,這些都屬于中醫養生的范疇。以前老百姓生活條件不允許,現在有條件如火如荼地開展了,真是太好了,而且不花費國家財力。新時期,中醫能不能再上個臺階?如何應對老齡化?這是我們想要做的事情。
【歷史現場】
張墨篁介紹說:中醫更是一門系統的科學。比如,西醫治療腫瘤,相當于把一棵樹上的果子摘掉,但腫瘤再生的土壤還在。中醫是把整棵樹拔掉,腫瘤生長的整個環境就沒有了,這是中醫的理念,在哲學范疇里,中醫是具有整體觀的。比如好多人胃痛,有的中醫大夫卻去治肝,要知道肝氣犯胃的,肝與胃好比自行車上的鏈條,環環相扣,治肝是為了治胃。
【采集時間】2024年7月29日下午
【采集地點】南京市中山南路219號
【采集整理】南京市中醫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