駐外之家 | 溫暖駐外人
數十萬駐外人都在關注
駐外之家人才網
www.zhuwaizhijia.com
我來到烏干達已經一個整月,這一個月相較于之前三年在國內做項目的焦灼等待,忙碌且充實。
在這里扎根做文旅的朋友大崔說,我在烏干達這一個月所見的各方人物,可能別人在這里二十年才能都見到。
是啊,和大使夫人三年前在北京,因為她的新書發布見過一面,在這里又重逢。
一個試探性的信息,就得到烏干達首富的回應,并在當天就去拜訪。
(左一位烏干達首富Sudhir Ruparelia,右一是朋友烏干達文旅崔錫堃)
拜訪了這里在華人中較有威望的社團負責人。
和這里的朋友一起組織、策劃了一個中烏婦女組織,并迅速成立,且得到了大使和在烏干達的多位企業負責人的支持······
這樣看,這一個月,或許是希望的開始。
關于對于烏干達的了解,一個月時間就太短暫了,我還無法去全面認識它,我所看到的它的面目,還只在表面。
但從中國朋友和烏干達當地朋友口中,我總能聽到一句話“This is Uganda(這就是烏干達)”。
那什么是烏干達呢?
當地朋友口中的烏干達,
是首都坎帕拉昂貴的地價,他想買卻買不起;
是繁忙的交通,即便是坎帕拉城區邊,經常會擁堵嚴重;
是烏干達不冷不熱的氣候,常年保持在二十多度;
是破爛的道路,即使在首都的郊區,出了主路,就是坑坑洼洼的泥土路,影響著當地的發展;
是有錢的人開著豪車,沒錢的人食不果腹;
是很多人沒事做,缺錢卻無處掙錢;
是當地人沒事了一起喝著廉價的當地酒,享受生活。
中國人口中的“這就是烏干達”呢?
是當地人辦事效率極低,去銀行同時辦三個簡單的事,必須要去三個柜臺,排三次隊,耗你三個小時;
是官員的普遍腐敗,想在這里投資,得先給基層辦事人員好處;
是到處都有人想從你手里摳點錢。去銀行存錢、取錢要付手續費,從銀行轉賬要付手續費,把錢放在銀行也要付保管費;
去打車,給司機整錢找零,司機想留下零錢;去超市買東西,營業員想留下零錢;在停車場停車,看管人員想留下停車費的零錢。
我說,這真是一個只要你拿出錢,他們就要雁過拔毛的地方。
這里還是一個人民“熱情”的地方,熱情到你會感到無語。
哪怕你在看著文件,當地人在打著電話,他都要拍拍你的肩膀,當你想問他有什么事時,他依然舉著電話,對你說聲“你好”,便轉身離開繼續聊著電話,留下一臉疑慮的你;
當你在公共場合坐下,無意中與對面的一個人目光相交時,他也會向你招手問聲好,再若無其事的繼續著他的事情。
這里還是一個存在明顯階層的國家。
中國人在這里生活,都會找當地人做保姆、保潔和司機,有時我看到中國人對他們的保潔說話嚴厲甚至大聲呵斥,就會問,是不是就中國人對他們態度普遍不好。
朋友說,其實不是,在這里,中國人對他們已經算是好的。
在烏干達的外國人中,印度人是最多的,而這些當地保姆、保潔在印度人家庭中,與主人說話時都要保持距離的半蹲、甚至半跪著。
在當地人中呢?據說情況更甚。
一些當地高階級的官員經常會對他們的保姆和傭人破口大罵,甚至會用“這些奴隸”這樣的語句。
我驚訝于在2025年的現代社會,還有這種情況。在我曾經認為比西非更為發達的東非國家,竟然還存在這樣的問題。
這又讓我想起了電影《血鉆》中的那句臺詞“T.I.A.(This is Afirca)”,
它總結“政府腐敗、軍閥當權、戰亂不止、人民生死無數、窮人被富人當草芥”是非洲國家的特征。
可《血鉆》是以1999年非洲國家狀況為背景的電影,如今已經過去25年,這邊一些本質的問題還是深刻在存在。
當然,這里也不盡是糟糕,烏干達的發展也肉眼可見。
城市發展迅速,高樓迭起;
現代生活方式流行,快遞、外賣已很是方便;
投資火熱,外國人尤其是中國人越來越多;
年輕人的思想也越來越活躍和開放。
這里還有舒適的氣候,多樣的自然條件,豐富的旅游資源,以及待開發的多種礦產資源。
這些或許是烏干達未來真正有改變的基礎和條件。
只是,這個真正的改變,恐怕無法短期內實現,因為它根本性的問題還會繼續存在。
這個問題,是國家的引導者,是外部的西方力量。這個,懂的都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