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石燦
圖片 | 新片場
房琪參加《乘風2025》的消息是從一個微信群傳到我手中的。一時間,沉寂多時的微信群熱鬧起來,不為吃瓜,只為大家擁有一個共同的從業身份——自媒體人。
此時,不少人覺得自媒體人長出息了,畢竟,綜藝節目《乘風》在娛樂圈的地位不可一世。但沒過多久,壞消息也來了,房琪陷入輿論危機。
在《乘風2025》中,房琪因初舞臺獲得5A成績被選為隊長,與彭小苒、何泓姍組成三人組,準備表演周杰倫演唱的《珊瑚海》。
但是,三人的合作矛盾成為導火索。
房琪在群聊中推進進度,并要求隊友及時回復,但彭小苒和何泓姍因拍戲和個人事務未能及時回應。節目組放出的聊天記錄顯示,房琪多次催促,但隊友回復較慢,最長間隔超過24小時。
何泓姍后來澄清,稱自己并未軋戲,且在2月19日已參與集體討論并提供建議,2月21日與房琪電話溝通,2月22日彭小苒生病后三人暫停交流。節目組被質疑偽造聊天記錄,刻意營造“隊友不配合”的假象。
另一個爭議點在是否添加Rap上。彭小苒認為《珊瑚海》可以加入原創Rap段落以增強舞臺表現力,邀請朋友制作了改編方案。房琪反對,認為經典歌曲不宜改動,且團隊連原版都未練熟,貿然創新會增加排練難度。但被曝出正片未剪輯的獨白片段,被質疑“借機突出個人表現”。
何泓姍持中立態度,表示自己不會Rap,但支持其他兩人嘗試。
溝通陷入僵局,房琪初期委婉拒絕,但彭小苒未察覺她的反對態度,繼續推進。彭小苒在未與隊友達成共識的情況下,直接向“姐姐團”成員和音樂總監趙兆咨詢Rap可行性。房琪情緒爆發,在音樂教室直接反對。導師介入,趙兆最終否決Rap提議,團隊回歸原版表演。但三人因前期溝通不暢,舞臺表現仍被批評“缺乏默契”。
節目正片以房琪的視角展開,突出她的焦慮和“受害者”形象,節目組公布的聊天記錄顯示,房琪曾向導師暗示隊友因拍戲耽誤排練,但何泓姍事后反擊,曝光排練時間線,指出節目組惡意剪輯,刪減了她的積極回應部分,導致觀眾誤以為她不配合,直接推翻節目敘事。
此外,房琪因過度強調隊長權威,被批評“控制欲強”“打壓隊友創意”,導致團隊凝聚力瓦解。
4月4日播出的最新一期節目中,在二公組隊環節,房琪同時被葉童、李藝彤選擇,她以“想要嘗試唱跳舞臺,擔心葉童的精力問題”為由婉拒葉童,還補充“希望你能玩得開心”,葉童當場回懟,“你懷疑我的精力,我覺得你有問題”。該片段播出后引發網絡熱議,“葉童懟房琪”“房琪情商”等話題登上微博熱搜。
對比其他姐姐拒絕時的委婉措辭,房琪的拒絕方式被指“又當又立”——既想拒絕又不想擔責,反而將問題推給他人。
房琪在《浪姐6》中的爭議,直接原因在于她長期塑造的“高情商才女”人設與《乘風2025》中暴露的真實形象形成強烈反差。
這與商業訪談博主程前懟周鴻祎遭遇輿論危機有著相似之處。程前作為抖音商業訪談視頻頭部博主,在“2023年風馬牛年終秀”的圓桌論壇上,擔任主持人的他與周鴻祎等嘉賓對談時發生互懟。他評價嘉賓演講“嘻嘻哈哈”,強調自己認真準備講稿,還多次打斷周鴻祎講話,結束時言語也欠妥當。他的表現被網友指責“情商低”“人設崩塌”。
程前一直以來在短視頻中營造的是談吐紳士、有共情力和洞察力的海歸高知、創業精英人設,此次現場表現與固有形象大相徑庭,就如同房琪在綜藝中打破了自己長期塑造的“高情商才女”形象,使得觀眾和粉絲難以接受。
更深層次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源于房琪作為自媒體博主的職業習慣與綜藝團隊協作模式之間的沖突。房琪作為旅行博主和內容創作者,長期處于“一人團隊”或“核心決策者”的角色,團隊里的攝影師、剪輯師通常圍繞她的需求運作,決策權高度集中,行為極度理性,效率足夠高效,與強調感官藝術的演員合作勢必會存在底層邏輯上的差異與矛盾。
而且,房琪的視頻以“詩意旁白+個人視角”為主,強調個人表達,而非多人互動。視頻風格、文案、拍攝均由她主導,習慣“解釋自己”,團隊極少提出反對意見,她習慣“一人決策”,她也必須“一人決策”,導致她在團隊協作中缺乏共情與妥協意識。
程前在商業訪談視頻創作中,同樣處于主導地位,通過提前設定問題、引導訪談節奏,掌控著內容走向。這使得他在面對周鴻祎等嘉賓未按其預期節奏進行時,難以調整自己,不斷打斷嘉賓,試圖奪回主導權,這和房琪在團隊中難以適應他人節奏,過度強調自我決策如出一轍。
自媒體與綜藝生態的規則沖突在房琪身上體現得十分突出。自媒體工作節奏靈活,可以反復調整內容,而綜藝錄制是高壓、快節奏的集體作業。特別對于《乘風2025》來說,這檔綜藝強調“姐姐團”的集體表現,個人必須適應他人節奏,而非單方面主導。
房琪在《珊瑚海》排練中試圖用“管理者思維”推進進度,還把自媒體博主慣用的計劃性思維帶入節目中。但《乘風2025》更像是傳統服務公司,需要人與人當面溝通和快速臨場決策,一味地在線上溝通,難免導致網友覺得她“說教感強”。
在“風馬牛年終秀”這樣的現場活動中,程前習慣了在視頻創作中的靈活節奏和后期剪輯調整,難以適應現場即時性、互動性強的節奏。當現場嘉賓發言與他的預設不同時,他無法像在視頻制作中那樣進行后期處理,只能當場強行引導,最終導致場面失控。
綜藝里的真實和自媒體里的真實也有所區別。短視頻博主靠“真實感”吸粉,但綜藝需要“表演式真實”——既要有戲劇沖突,又得維持表面和諧,兼顧“真實感”與“娛樂性”,房琪的“直接拒絕”在自媒體是“敢說真話”,在綜藝卻成了“低情商”。
房琪以“金句輸出”聞名,擅長書面化、抒情化的表達,她的粉絲期待她維持“治愈系才女”形象。但在綜藝中,觀眾更看重“娛樂性”和“人格魅力”,而“文案風”容易顯得“矯情”或“說教”,尤其在快節奏的團隊討論中,隊友可能覺得 “聽不懂重點”。
互聯網行業信奉“黑紅也是紅”,房琪過往的短視頻可能通過剪輯美化形象,當她進入到另一套評價體系之中,真人秀鏡頭放大了她的真實性格,也放大了真實性格之外的缺點。
在算法主導的自媒體行業,房琪一直是平臺的寵兒。算法根據用戶喜好,精準推送她那些充滿詩意與遠方的視頻,讓她的“治愈系”風格收獲大批擁躉。她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是算法的成功,這也讓她習慣了在算法營造的舒適區內創作與表達。
但算法同樣為她埋下了隱患。在算法的影響下,她的內容逐漸陷入同質化,觀眾習慣了她的固定風格,一旦她在《乘風2025》中展現出不同以往的一面,便難以接受。
并且,算法推薦機制使得房琪與粉絲之間形成了一種單向的、片面的互動模式。粉絲通過點贊、評論表達喜愛,強化了房琪固有的創作方向,卻缺乏真正深度的交流與反饋。這種互動模式讓房琪對自己的認知產生偏差,誤以為自己的表達方式和決策方式總是正確的,從而在面對綜藝中的復雜人際關系和多元觀點時,難以做出有效調整。
房琪的處境幾乎是所有想要從“網紅”轉型到“藝人”的挑戰。兩個行業的規則完全不同,自媒體靠內容質量和個人IP變現,無需過多考慮他人評價;娛樂圈需經營人脈、適應剪輯、應對輿論,否則易“翻車”。
劉宇寧從主播到演員、費啟鳴從抖音到綜藝通過調整表達方式站穩腳跟,是十分成功的案例;但是,部分網紅不適應娛樂圈規則,導致迅速塌房。
房琪的爭議并非單純“人品問題”,而是職業背景與綜藝環境的錯位。若要繼續在娛樂圈發展,她需調整表達方式,學習綜藝所需的“娛樂化溝通”與團隊協作技巧。同時,她也必須打破算法為她構建的“繭房”,真正去理解不同行業的規則與需求,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面對新的挑戰與機遇。
無論是綜藝舞臺上的房琪,還是商業對談中的程前,都在輿論浪潮中顛簸。而當他們穿越這迷霧,學會在不同規則間游刃有余時,新的光明,或許就在下一個轉角處悄然降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