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寧門樓迎新暉
吳江波
有人說,城市是靠記憶而存在的。關于老溫江的記憶,既在消失的古城門樓中深鎖,也在雋永的青石墻中封藏,更在一代又一代溫江人的血脈中流淌。
尋訪溫江的古城門樓,我們僅能觸摸到柳城半邊街的那排古城墻。回望溫江古城平面圖,我們能感受到古人建城有著吉祥的希冀。那一門一樓、一街一巷,無不是光陰的故事,無不是歷史的回響。
溫江古城形似橢圓,坐擁在鳳溪河與江安河之間,猶如一只金龜靜蹲在兩河之心。古城建有五座城門,依次是東門、北門、西門、大南門、小南門。城門的命名極為考究,都與溫江的人文地理等諸多因素緊密關聯。東門面朝東方取名和寧門,寓意著人們對未來的期望和對和平繁榮的追求。北門取意《論語》“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謂之拱辰門。西門慶豐門顧名思義是為了慶祝獲得豐收。大南門正對著文廟,取“青云路上構杰閣,獻奇納秀開文明”之意,故名文明門。小南門靠近文廟,取名贊元門,有贊賞文元之意。
城間有門,門上有樓,門有美名,樓有樓名。和寧門城樓迎暉樓,拱辰門城樓望京樓,慶豐門城樓來鳳樓,文明樓門城樓南熏樓,贊元門城樓萬春樓。古人題掛匾額,以表觀瞻。
和寧門城樓迎暉樓(圖源:溫江區人民政府網)
古城內五街七巷,南邊的文明門、北邊的拱辰門在大南街和北街的兩端,直直相互對應。而東邊的和寧門和西邊的慶豐門則相錯一條街。這大概是古人“南北相通,東西不直對”的講究吧。但至今東大街、西大街連接東西,東巷子、社學巷串聯其里,仍然保持著古城當時的城市肌理。
古人常常登樓攬勝,感懷賦詩。每每清晨,他們最愛來到和寧門,登上迎暉樓,或是感慨天朗氣清,“天清極萬里,氣晶薄千尋。海水飛騰際,蒼茫捧日心”。或是吟詠溫江勝景,“江外朝霞飛,霞外春城古。城外柳浮煙,一樓日初吐”。或是抒發豪情壯志,“往古魚鳧國,登樓欲放歌。壯懷空宇宙,勝氣挽江河”。
如今,這座和寧門城樓迎暉樓得以重建,還原了當年的模樣。并已活化利用,建成溫江文廟迎暉廣場。廣場很是寬敞,約莫有五個籃球場那么大,還有一個籃球場大的下沉式公共服務區。
迎暉廣場注重保護歷史文化底蘊,讓歷史文化和現代生活融為一體。迎暉樓矗立在左端,新建兩千平方米的建筑背靠其后,布局有留燈書屋、青少年劇場……在這城市公共空間里,人們可以登樓迎接旭日東升,欣賞霞光滿天,可以駐足留燈書屋,悅享書香美好,感知古老與現代的相融、歷史與未來的輝映。
和寧門樓迎新暉,千年古城展新顏。溫江將不斷推動歷史文化煥發新活力,讓城市記憶延展,讓歷史文脈賡續。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吳江波(成都市溫江區人大城鄉建設與環境保護委員會主任委員)
配圖:方志四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