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2月,重慶市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下稱“社零”)總額2831.83億元,首次超過上海的2777.40億元,成為中國消費總額最高的城市。
西南消費迅速崛起,重慶和成都挺進前五名。圖片來源:小紅書@城事
這意味著,這是自改革開放以來,中西部城市首次在核心消費指標上領先于經濟強市上海。
所謂“社零”,是指批發和零售業、住宿和餐飲業、制造業和其他行業等,售予城鄉居民用于生活消費的商品和社會集團用于公共消費的商品總量。
作為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社零”所體現的消費經濟,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那么,重慶人為何敢消費?上海為何又消費不動了?
回答這個問題前,或許首先要回答網上一個非常熱門的討論:
作為直轄市的重慶,究竟算市,還是算省?
這看似有些荒唐的問題,其實并不無道理。
1997年,為統籌三峽工程移民安置與西部開發,國家將原四川省的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并,形成面積8.24萬平方公里、人口超3000萬的“超級直轄市”。
這使得重慶雖是“直轄市”,但規模幾乎一個“省”相當,其面積相當于海南省(3.54萬平方公里)與臺灣地區(3.6萬平方公里)之和,甚至超過寧夏(6.64萬平方公里)。
重慶風光
若具體到城市建成區面積和常住人口,重慶也居于前列:建成區面積1645平方千米,全國第一;常住人口1650萬人,幾乎與北上廣深及成都、天津同處全國第一梯隊。
搞清楚這個概念,就能理解重慶近期“社零”總額首次超越上海的背后,實質是依托超3000萬人口的龐大消費基數,以及相對一線城市較低的房價,使得居民的消費能力得以釋放,進一步推動了消費市場的繁榮。
眾所周知, “社零”不僅是城市消費能力的體現,更是一座城市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參考依據。
2024年重慶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2193.15億元,經濟增速為5.7%、超全國平均水平,人均GDP突破10萬元大關。
這個成績即便是放在全國31個省份中,也穩穩是前十名。
事實上,二十多年前的重慶也曾“羞于見人”。
重慶老照片
因為身居西南腹地,相比發展熱火朝天的東南沿海城市,既無先進產業引導,又缺乏政策扶持的重慶顯得格外落寞。
隨著“一帶一路”概念的提出,加上疊加國家開發西南的各項政策,重慶把握住了時機,終于找到了城市產業轉型的突破口。
重慶一邊依托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優勢,成功吸引了筆記本電腦產業落地;另一邊創造性地引入垂直整合產業鏈模式,彌補了地理條件帶來的物流高企問題,最終成功吸引了眾多外國大型企業項目落地。
而伴隨筆記本電腦產業成型成勢,中歐班列(重慶)的建設開通后,為西南地區打開更加廣闊的全球市場。
作為全國重要的老工業城市,制造業始終是重慶的立市之本、強市之基。
持續壯大的“33618”現代制造業集群體系,不僅讓2024年重慶制造業增加值增長7.5%,也帶動了多項產業的跨越式發展。
2024年,重慶汽車產量達254萬輛,位居全國第三。其他如智能家居、“筆電”等產品,也通過降低物流成本,直接輻射西南地區,實現了從制造到銷售終端的一體化布局。
借助制造業與物流業的蓬勃發展,重慶不僅打造出新能源汽車、新一代電子信息制造業、先進材料這3大萬億級產業集群,還推動智能裝備及智能制造、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軟件信息服務產業各自形成5000億級產值規模。
可以說,以制造業為主體的戰略布局不僅鞏固了重慶的產業優勢,更為其未來的持續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不過,這些只是重慶經濟實力飛升的外在因素,“政策補貼+低生活成本”才是真正推動消費潛力釋放的重要因素。
作為一座常住人口超3000萬的特大城市,重慶主城區的房價卻低于上海等一線城市。
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3月,上海全市住宅均價6.50萬元/㎡(核心區黃浦區11.75萬元/㎡同比跌2.95%),而重慶主城區均價僅1.10萬元/㎡(核心區渝中區1.44萬元/㎡同比跌6.47%),兩地價差約6倍。
如此懸殊的房價,讓重慶人不用像上海等一線城市居民那樣被房價困擾,可以大膽花錢,才能讓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智能家電保有量等指標已逼近一線城市。
重慶自身還圍繞打造國際消費中心城市目標,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支持消費市場的發展。
2024年4月底,重慶就迅速響應國家號召,印發《重慶市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5月印發《“愛尚重慶”消費品以舊換新實施方案》;8月在全國率先推出落地政策措施……
從政策工具包的精準“打配合”,到商務、財政等多部門協同合作帶來的“乘數效應”,重慶構建起多維度的政策協同網絡,加速消費領域的轉化。
比如重慶最繁華的解放碑商圈試點“即買即退稅”政策,就吸引了愛馬仕、Prada、LV以及Gucci等奢侈品牌紛紛加碼重慶市場,2024年國際奢侈品銷售額增長直接超過52%。
重慶解放碑商圈。圖片來源:渝中發布
為了吸引更多消費品牌入駐重慶,政府還積極推動“首店經濟”,僅2024年就引進各類全球首店就超200家。
此外,重慶還大力發展跨境電商,依托兩江新區保稅港的“前店后倉”模式,2024年實現跨境電商交易額近400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重慶的工業家底,也為其消費市場提供了“近水樓臺”的供給優勢。
比如賽力斯針對西南山地路況開發的陡坡緩降技術,就深受重慶及周邊城市消費者歡迎,直接帶動本地銷量同比增長47%。
重慶也依托自身雄厚的汽車工業基礎,使得新能源車供應鏈本地化率(如電池、車機系統)達75%,成本降低同時也讓利給消費者,成功讓長安、賽力斯市占率超60%。
賽力斯汽車超級工廠。圖片來源:新重慶-重慶日報
除了制造業支撐,重慶的文旅產業也帶來全新的消費場景。
作為國內知名的山城,重慶充分發揮洪崖洞、李子壩、濱江岸線、后街支巷、樓宇天臺、防空洞穴等地域特點,打造出一系列極具城市辨識度的文旅新場景,吸引了無數中外游客前來打卡。
2024重慶接待國內游客4.7億人次、實現國內游客花費500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2%、16%左右。而像洪崖洞、李子壩等網紅景點,假期日均客流就達10萬人次以上,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經濟快速增長。
國外網紅“甲亢哥”游重慶
這種通過“制造-消費-文旅”實現的產業閉環,不僅造就了重慶通過產業與消費的“雙向賦能”,也為中西部城市經濟內循環的良性增長,提供了可借鑒的范本。
可問題隨之而來,面對重慶“社零”的“雄起”,上海又為何會“疲軟”?
作為全國消費規模最大的城市,上海自2018年超越北京后,已經連續6年穩居榜首,并且一直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速度。
然而,2024年上海的消費數據卻出現了明顯下滑。
根據上海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上海“社零”總額為17940.19億元,同比下降3.1%,成為上海自改革開放46年來,正常年份消費數據的首次下滑。
分行業看,占比最大的批發和零售業同比下滑2.9%;住宿和餐飲業則降幅最大,同比下滑5.4%。分商品類別看,吃的商品零售額同比增長1.6%;穿、用和燒的商品零售額同比分別下降0.6%、5.6%和8.9%。
作為對比,2024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87895億元,比上年增長3.5%。顯然,上海整個2024年的總體消費都較為低迷,這也拖累了上海市2025年1-2月的“社零”表現。
客觀來說,上海“社零”的下滑原因比較復雜。
除了宏觀環境帶來的外貿受挫,以及疊加的經濟、社會等因素影響,關鍵還是上海居民的資產這幾年受到嚴重縮水。
一直以來,上海居民除了預期的可支配收入,主要資產集中在房地產和以股票基金為主的金融資產兩個領域。
不幸的是,近幾年這兩項資產價格下滑嚴重,這對上海居民的消費信心不可避免帶來了負面影響,社會消費疲乏。
但另一方面,僅從上海今年1-2月“社零”下滑數據來分析,很大因素是受上年高基數及消費前置影響。
簡單說,就是從去年9月開始,上海為響應國家“以舊換新”號召,不僅立即出臺了諸多補貼政策,還真金白銀拿出40億的補貼資金,帶動了年底幾個月“吃穿用燒”消費的快速增長。
數據顯示,2024年12月上海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570.34億元,環比增長了8.83%。
這里解釋下,所謂“用”是指汽車、家電家居類商品,而“燒”是指能源燃料(如燃油、煤氣等),其中很多是非家庭重復購買性商品。
正因為伴隨大量優惠政策和優惠券的發放,上海政策執行速度較快,啟動時間也較早,因此消費前移的現象也更為顯著。
受大環境影響,2025年1-2月上海“社零”也并未真正得到恢復。比如上海2025年1-2月住宿餐飲零售額同比下降4.3%,比全國均值要差不少,就是因為企業差旅預算削減等因素而導致。
因此,上海去年“社零”總額基數還有“欠賬”,加上部分消費前移,才造成今年1-2月“社零”消費數據下滑。
上海目前也正通過政策及消費結構調整,努力讓“社零”逐漸恢復到正常水平。
上海風光
換句話說,重慶今年1-2月“社零”總額超過上海,并不能簡單視為重慶的消費實力已強過上海。
因為,相比上海更為均衡的區域消費能力,重慶的“社零”主要集中在解放碑商圈、觀音橋商圈等核心商圈。
可像渝東北三峽庫區和渝東南武陵山區,受限于地理位置和產業發展水平,實際很難達到主城區的消費水平,“社零”水平有限。
不過,在如今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重慶“社零”總額的快速提升,說明中國消費市場的結構性正發生巨大轉變,中西部地區依托完整的產業配套和差異化的消費文化,正在開啟城市消費“區域分化”新階段,甚至具有不亞于一線城市的消費實力。
但重慶“社零”能否持續超過上海,依然需要持續觀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