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綜合路透社、《印度快報》等媒體報道,中印邊境事務磋商和協調工作機制第33次會議在北京順利舉行。此次會議由中國外交部邊界與海洋事務司司長洪亮和印度外交部東亞司聯秘戴國瀾共同主持,雙方外交、國防、內政、移民等多部門代表齊聚一堂,就劃界談判、邊境管控、機制建設以及跨境交流合作等關鍵議題,深入交換了意見。會議成果顯著,雙方一致同意采取切實有效措施,維護中印邊境地區的和平安寧,同時積極籌備第24次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會晤。這本是中印關系緩和的積極信號,可誰能想到,會議結束不到24小時,印度外長蘇杰生的一番表態,讓局勢又變得微妙起來。
蘇杰生(資料圖)
3月26日,蘇杰生在與“亞洲協會”的一場對話活動中表示,印度與中國在“可預見的未來”仍會存在問題,但有辦法在不發生沖突的情況下解決。他還提到,自去年10月以來,印中關系“有所改善”,兩國正在嘗試重建關系,修復2020年邊境沖突造成的損害。表面上看,蘇杰生的話似乎合情合理,可細細品味,卻暗藏玄機。他所謂的“修復損害”,實則是想讓中方在邊境問題上讓步,回到2020年沖突之前的狀態。
回顧2020年,中印在加勒萬河谷地區發生嚴重邊境沖突,造成人員傷亡,兩國關系由此陷入緊張。沖突發生后,雙方通過多輪軍長級會談和外交溝通,逐步實現邊防部隊脫離接觸,邊境局勢有所緩和。但印度方面始終沒有放棄在邊境問題上的不合理訴求,蘇杰生此次表態便是例證。長久以來,蘇杰生在莫迪政府內部都被視為對華強硬派代表。就在半個月前,他還強調“邊境不穩定將影響到兩國關系整體走向”,言語間充滿威脅意味。如今,卻在中印關系剛有緩和跡象時,提出讓中方讓步的要求,著實令人費解。
蘇杰生(資料圖)
印度為何在此時出現這樣的態度轉變?這背后與當下印度面臨的內外部形勢密切相關。從外部環境看,印度正面臨特朗普政府的關稅威脅。特朗普宣稱,從4月2日起對所有貿易伙伴征收“對等關稅”,還直言印度是對美商品征收關稅最猛的國家之一。此前,印度總理莫迪2月訪美時,特朗普就重申了這一立場,明確表示不會在關稅問題上對印度網開一面。面對美國的關稅大棒,莫迪政府雖派出代表與美方談判,試圖換取特朗普的讓步,但結果仍不明朗。在這種情況下,印度急需尋找新的經濟合作機遇,改善與中國的關系就成了其選擇之一。
再看印度內部,近年來,印度政府在邊境問題上的強硬態度,并未給其帶來實際利益,反而在邊境對峙中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影響了國內經濟發展。同時,印度民眾對政府的關注點逐漸從邊境問題轉向改善民生。繼續打“遏華牌”,已無法為莫迪政府帶來可觀的政治利益。在此情形下,印度政府不得不重新審視對華政策,試圖通過改善中印關系,為國內經濟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然而,印度在改善中印關系上的態度并不堅定。一方面,莫迪此前在訪談中稱,兩國邊境地區已恢復正常,雙方正努力將兩國關系恢復到2020年前的狀態,還表示印中合作有利于全球的穩定和繁榮,競爭不應演變成沖突;另一方面,蘇杰生卻在此時向中方施壓,要求中方在邊境問題上讓步。這種前后矛盾的表態,反映出印度政府在對華政策上的搖擺不定。
蘇杰生(資料圖)
中方在中印關系上的立場始終明確且堅定。中方多次強調,中印作為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經濟、貿易、文化等領域有著廣泛的合作空間,雙方應相互尊重彼此的核心利益,通過對話溝通增進互信,秉持誠意誠信妥處分歧。2024年12月中印邊界問題特別代表第23次會晤達成的六點共識,就是雙方共同努力的成果體現。在后續與印度的溝通和談判中,中方必然會堅守底線,堅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核心利益,不會被印度的言辭所迷惑,也不會因印度表面上的示好而放松警惕。同時,中方也會繼續推動中印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合作促發展,以發展增互信,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印度必須拿出真正的誠意,切實履行雙方達成的共識,而不是一邊談判一邊搞小動作。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中印關系的穩定發展,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也對地區和世界的和平與繁榮具有重要意義。中印兩國都是亞洲大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只有中印攜手合作,才能實現“龍象共舞”,共同推動亞洲乃至世界的發展。但要實現這一目標,印度必須摒棄不切實際的幻想,以平等、互利、共贏的態度與中國發展關系。否則,中印關系將難以真正實現健康穩定發展,邊境地區也難以長久保持和平安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