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三體》作者劉慈欣,應該移出作家圈,劃進預言家圈里。因為他寫的故事,正在現實中逐一兌現。書里的亂紀元,這不就來了。
全球范圍的關稅大戰已經啟動,股市和期貨亂的一塌糊涂,更混亂的還是人心。畢竟紛亂大環境之下飛濺起來的一粒沙子,對于普通人而言都是一座壓頂的須彌山。
房地產能置身事外嗎?
房地產能否與關稅完全脫鉤
有一種聲音說,房地產行業于關稅是完全脫鉤的,是扯不上關系的平行線。
因為房地產不涉及出口、又很少涉及進口建材、且屬于大宗長期型產品,在基準利率維穩的前提下,關稅的高低起伏,不能對樓市造成實質性影響。
實際上,經濟市場行業分類諸多,各行各業之間并非毫無關聯,相互間交錯復雜,具有極強極復雜的牽扯效應和蔓延效應。
在全球性的關稅大戰中,沒有哪個行業能獨善其身,房地產作為覆蓋140多個下游行業的支柱型產業,不受影響是根本不可能的。
城市將更加依賴“土地財政”
有經濟機構預計,長期存在的關稅壓力將拖累國內GDP增速減少1%左右。
各地政府財政收入將受到極大影響,財政壓力也必將傳導至土地市場,政府有可能比以往更迫切需要土地收入,來維持職能的運行。
在這樣的形勢下,長期性的、大投資額的基礎設施建設,比如高鐵、高速、地鐵、以及民生內容以外的基建項目,將有可能被叫停或下馬?;瘋媱澓蛯m梻鶆盏陌l放也會受到影響。
概括來說就是,很多三四線城市,尤其是對外貿行業依賴度高的城市,將更迫切的出讓土地,土地交易將呈現財政壓艙石的作用。
在政府財政再一次需要房企扮演“白衣騎士”的時候,不知道有多少房企完成了去庫存的轉型,是否還有余力與勇氣囤地。
直接沖擊 “止跌回穩”政策
外貿環境陡然惡劣,經濟對內需的依賴度將越高。內需中商品房在產品總值、生活必需屬性上的優勢,將扮演“抵抗炮彈”的角色。
拉動內需的幾大抓手,無非是商品房、汽車、家用電器這三大項,可以再加上半個是教培。
如果內需上要采取新政策,對沖外貿方面的關稅壓力,房地產必然是首要選擇。
而樓市現行的政策框架,早已經過度到因城施策、自提報備、自主實施的方向。未來很可能從東部長三角、珠三角開始,從外貿依賴度高的城市開始,再自發性的迸發一輪甚至多輪的“止回”新政策。
政策內容還是繼續壓榨首付、利率、公積金、社保這老四樣的價值潛力,繼續深度掏挖需求方的購買力。
債務型房企的倒計時
眾所周知,部分房企是依靠借新債換舊債和債務展期,才苦撐到今天的,關稅大戰直接給這些房企下達了終結通知書。
如果關稅大戰引發資本外流,央行可能收緊流動性,這對于剛剛放開融資窗口的房企,是個壞消息。而償還海外債成本上升、海外發行新債基本無望、將成為絞死個別債務型房企的套索。
那些原本同意房企債務展期的債權方,要求清盤的申請書估計此時都已經在路上了。
債務制約房企、房企制約保交樓的兌現、保交樓影響到千萬普通人收房、收房進而影響到家電、裝修、等等行業的內需與就業。這才是牽一發動民生的重要問題,
避險心理使成交量下滑
對美大宗出口和800元以下的小額電商,同樣遭受到關稅炮火的無差別覆蓋,而且以往使用越南倉、南亞通道這樣暗度陳倉的策略也行不通了。
這對于從業群體的收入必然產生不利影響,進而影響到上游的生產行業與原材料供應行業,從五金到農產品、從服裝到電子元件,都在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
這時候再讓從業人員背按揭貸款買房,心理上的接受度是個很大的問題。這一點心理上的避險意識,珠三角、長三角城市(外貿型)人群,將比中西部省會城市(資源型)人群更明顯。
好不容易沖出來的樓市小陽春交易量,恐怕又將嚴重受挫。
曙光在哪里?
現在而言,最不需要的是自嗨、是編梗、是嘲笑、是不屑。真需要做的是分析、是討論、是正視、是冷靜。
第一, 關稅大戰只是雙方的短期叫價籌碼,有可能在互亮肌肉與獠牙之后,稍稍緩和退回到一個都能接受的臨界點上。
第二, 樓市股市兩者都屬于家庭資產,止回政策在兩者身上是通用的,此時不妨讓股市回穩的更激進一些,嚴格約束機構不要急于下刀收割,真正養一養內需(韭菜)。
第三, 因城施策拿出鼓勵置換的辦法,讓二手房市場里交易的資金有更大比例流入新房市場。
第四, 松綁樓市最后一個資源池:戶籍。引導、放寬下級城市或鄉鎮人群到高級城市中購買總價低的二手房,促進樓市改善置業的資金流轉。
第五, 給定向人群直發生活補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