廬江的月光曾映照過少年周瑜的眉眼。這位出身士族的貴公子,自幼與孫策結下“總角之好”,當孫策揮師東進時,他率部曲糧草相隨,在曲阿之戰(zhàn)中以三千精騎擊潰劉繇數(shù)萬大軍。孫策撫劍長嘆:“吾得卿,諧也!”那時的江東六郡,還回蕩著兩位少年英雄策馬揚鞭的颯沓風聲。
建安十三年,曹操八十萬大軍壓境。東吳朝堂主降聲浪中,唯有周瑜挺身而出,以“北方未定、舍長就短、天時不利、輕敵冒進”四策直指曹軍命門。當黃蓋的火船點燃赤壁江面時,他身披銀甲獨立船頭,任江風掀起猩紅披風。這場以五萬吳軍破敵的戰(zhàn)役,不僅改寫了三國格局,更讓后世文人吟出“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千古絕唱。
周瑜的智慧如江水般深邃。他首創(chuàng)“以火佐攻”戰(zhàn)術,將東吳水軍優(yōu)勢發(fā)揮到極致;他提拔魯肅、呂蒙等后繼者,為江東政權構筑人才基石;他臨終前上書孫權:“劉備寄寓有似養(yǎng)虎,天下未定,當早圖之!”這份未竟的二分天下策,至今仍在歷史長河中泛著粼粼波光。
世人常以“既生瑜,何生亮”的嘆息定論周瑜,卻不知赤壁之戰(zhàn)時諸葛亮尚未入蜀,二人并無直接交鋒。正史中的周瑜,是陳壽筆下“性度恢廓,大率為得人”的儒將,是程普口中“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的雅士。當程普羞辱他年幼位卑時,這位少年統(tǒng)帥卻能“折節(jié)容下”,這份胸襟氣度,恰似他精通音律時,聽聞樂伎誤奏必回首顧盼的溫潤。
建安十五年的巴丘,三十六歲的周瑜在整裝取蜀途中病逝。他留給世間的最后影像,是病榻上仍緊握的西取益州地圖,是臨終前對孫權“早圖劉備”的諄諄告誡。這位雄姿英發(fā)的統(tǒng)帥,終究沒能實現(xiàn)“乞與奮威俱進取蜀”的夙愿,卻用生命為東吳奠定了三分天下的根基。
千年后的赤壁磯頭,江水依舊奔涌。后人只見蘇軾筆下“亂石穿空,驚濤拍岸”的壯闊,卻難想象周瑜當年在此排兵布陣的從容。當杜牧寫下“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時,他是否看見那位精通音律的統(tǒng)帥,正將滿江烽火譜成絕響?歷史從不會為英雄停駐,但周瑜用三十六載光陰,在亂世中書寫了何為真正的風流——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的狹隘,而是“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的格局;不是嫉賢妒能的猜忌,而是“折節(jié)容下”的雅量;更不是未竟的遺憾,而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的赤子之心。
今人讀史,當知英雄本色。周瑜留給后世的,不僅是赤壁的火光,更是亂世中那份難能可貴的清醒與擔當。正如他在江東岸邊望向北方的眼神,既有對天下大勢的洞察,更有對理想信念的堅守。這或許就是歷史最動人的地方:它讓英雄在時光中永恒,更讓后人在追憶中領悟——真正的風流,不在于功成名就的瞬間,而在于明知前路荊棘,仍愿以生命為炬,照亮那個混沌的時代。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