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類藥膏,皮膚科很常用,每個人家中可能或多或少有一些,江湖上關于它們的傳說也很多,褒貶不一,它們就是激素類藥膏。
激素本是人體分泌的一種具有生理調節功能的物質,每個人的身體里都有,孩子生長,女性來月經,男性長喉結等都離不開激素的作用,包括糖皮質激素、鹽皮質激素、性激素、孕激素、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等,這是一個廣泛的概念。
而我們口頭上常說的激素一般指糖皮質激素。自1952年外用糖皮質激素應用于皮膚科的治療,許多炎癥免疫性皮膚病得到較好控制甚至治愈,與此同時也存在濫用和恐懼的問題,今天跟大家簡單聊聊,喜歡的記得點個贊。
強度分級
選擇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時,首先需要考慮藥物強度,只有選擇合適強度的藥物,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美國采用的是7級法,咱們國內采用的是4級法,即超強效、強效、中效及弱效。
一般長期用藥采用中弱效激素,而短期用藥選用中強效激素;成人可選用中強效或以上激素,兒童、老人則盡量選用中弱效激素;受損范圍廣泛可選用中弱效激素,受損范圍局限則需選用強效激素。
適應癥
激素藥膏具有強大的抗炎、抗過敏和免疫抑制等作用,用途廣泛,可以用于治療脂溢性皮炎、特應性皮炎、神經性皮炎、接觸性皮炎、銀屑病、汗皰疹、扁平苔蘚、天皰瘡、白癜風、甚至昆蟲叮咬所致輕微刺激等。
(圖源網絡)
此處就不具體展開了,因為皮膚病種類太多,而且同一種皮膚病嚴重程度不同治療也不同。
對于普通人,首先需就診明確疾病和其嚴重程度,然后在皮膚科醫生指導下規范使用,并根據病情變化調整治療方案。
藥物劑型
雖說都是外用涂抹,但劑型的選擇有很多,常用有軟膏、乳膏、凝膠、洗劑、泡沫劑。
軟膏
軟膏主要以水相懸浮于油相的方式構成,潤滑效果極佳,可減少水分經表皮流失,具有半封包特性,增加藥物吸收,通常能把藥物效果發揮至最佳。但因為使用感稍顯油膩粘稠,患者接受度和治療依從性可能比較低。
乳膏
乳膏是20%-50%的水包油半固體乳劑,使用感比軟膏好,但藥物吸收的作用弱于軟膏。
凝膠
凝膠是無色透明的半固體乳劑,接觸皮膚后液化,干燥后形成一層不油膩、不沾染的薄膜。凝膠兼具軟膏的最佳治療優勢和乳膏的最佳使用感優勢,對許多患者都有吸引力。
洗劑
洗劑是藥物混懸于或溶于水、乙醇或其他液體的制劑,每次使用前必須搖勻才能獲得所需治療濃度,繼而達到預期效果,適用于毛發區域和治療大面積皮損。
泡沫劑
泡沫劑是在液體膜基質中加壓收集的氣體泡沫,容易擴散,比其他劑型更易使用,適用于發炎皮膚和頭皮皮膚病,不過泡沫劑的價格通常比其他劑型更貴。
劑型的選擇也很重要,如果劑型選擇不當,療效可能延遲或不足,有時甚至會加重病情。例如,使用軟膏治療濕性皮損可能導致毛囊炎,因為軟膏具有封包作用。
用量和頻率
通常1~2次/天,療程1-2周左右(視病情定療程),當癥狀好轉后,應該逐漸減量最后停用,可避免反彈性發作。
至于用量,以指尖單位維參考數值:面頸部約需2.5FTU,前胸后背各自需7.0FTU,單側上肢需3.0FTU,單側手需1.0FTU,單側下肢需6.0FTU,單只足需2.0FTU。
濫用或長期使用的危害
在病因不明確的情況下,濫用或長期外用糖皮質激素,一是可能會掩蓋病情,二是會使皮膚產生依賴性,出現很多不良反應。
如皮膚萎縮、毛細血管擴張、潮紅、紫癜、色素減退或沉著、多毛等,還可能誘發痤瘡樣疹、激素誘導的玫瑰痤瘡樣疹、口周皮炎、毛囊炎、真菌感染等。
但如果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規范使用,一般不會出現不良反應,或者能將不良反應降至最小。
有一些消字號藥膏或者不正規護膚產品可能會偷偷添加激素,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長期使用會引起不良反應,大家要注意鑒別。
盡量選擇正規渠道的化妝品,藥品認準“國藥準字號”,不要購買廠名廠址、執行標準、生產日期不全的產品,避免選擇三無產品。
還有,凡是宣稱快速、強效的護膚品一定不要使用,凡是聲稱能治療皮膚病的護膚品也一定要慎用。
目前正規的“醫學護膚品”,也只是適合問題皮膚使用,有一定輔助作用,并不能替代藥物治療。
最后總結,激素藥膏本身是個好東西,在正確使用的前提下,可以成為治療皮膚病的有力武器。如果自行用藥或者濫用,也可能帶來一些副作用。
〔參考文獻〕
[1]鄭志忠.外用糖皮質激素效能分級的臨床意義[J].中華皮膚科雜志,2007,40(09):583-584.
[2]張建中.糖皮質激素的分類及其在皮膚科的應用[J].中國醫學文摘(皮膚科學),2015,32(03):241-247+1.
[3]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環境與職業性皮膚病學組. 規范外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專家共識 [J]. 中華皮膚科雜志,2015,48(2):73-75.
[4]Beth G Goldstein, MDAdam O Goldstein, MD, MPH,Topical corticosteroids: Use and adverse effects,UpToDate
〔免責聲明〕
本文數據更新于2025年04月07日
由「皮膚科楊希川教授」原創,旨在為讀者科普
科普內容不能代替醫生診治意見,僅供參考
如有皮膚問題,請及時咨詢醫生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策劃團隊〕
策劃/編輯:吉娜 審核:李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