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肺癌、大腸癌等大眾熟知的腫瘤,口腔癌比較“小眾”,但是它的發病率并不低。不久前,歌手張咪自曝第三次患癌,并切掉了半個舌頭,讓口腔癌走入了大眾的視野。
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九人民醫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主任何悅教授告訴新民晚報記者,口腔癌是頭頸部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尤其在湖南、海南部分地區,已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問題。你或許從未想過,一個長久不愈的口腔潰瘍、一顆多年沒拔的爛牙,以及嚼了多年的檳榔,都可能成為口腔癌的“導火索”。
爛牙“磨”出了口腔癌
45歲的老李左臉塌陷,萎縮的臉皮陷成拳頭大小的深坑,出門總是戴著口罩,用他自己的話說,“面目猙獰,怕嚇到別人”。他在一年前接受了口腔癌手術,切掉了左臉下頜、左牙床和淋巴。
老李是海南人,當初因為朋友的一句“檳榔加煙,法力無邊”,他開始嚼檳榔,一嚼就是十多年,現在后悔已經來不及了。檳榔,早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嚼食檳榔與口腔癌的發病密切相關,在口腔醫學界,這既是共識,也是真相。
在上海九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除了老李這樣的地域特性比較明顯的患者外,更多人則是因為口腔內的“潰瘍”“傷口”遲遲不見好,繼而發現了口腔腫瘤。
查房
70歲的王阿姨,幾個月來總感覺口腔內側有個潰瘍一直好不了。左側下牙床里有一個牙齒殘根,大約6年了,“爛攤子”一直沒處理,平時不疼不癢,只是偶爾會磨破旁邊的黏膜,導致潰瘍,一段時間后潰瘍面會慢慢縮小,所以這次她也沒放在心上。誰知幾周過去了,這個傷口不但沒有好轉,反而越來越疼了。用舌頭舔舔,王阿姨發現潰瘍的那塊面頰似乎還長了腫塊,有個硬硬的小疙瘩。王阿姨前往九院就診,后被診斷為惡性腫瘤。她無法理解,常見的口腔潰瘍怎么會變成了口腔癌呢?
“由于牙齒殘根反復摩擦引起了惡性腫瘤。原本只要將殘牙冠磨平或者拔掉,就可以避免,現在發展成了大麻煩,但還好發現得算早,您的半張臉算是‘保住了’。”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主任何悅告訴王阿姨。
口腔癌早期癥狀易被忽視
口腔癌以鱗狀上皮來源的鱗癌為主,根據口腔累及部位包括舌癌、頰癌、牙齦癌、唇癌、口底癌等,其中舌癌占40%以上。口腔癌早期患者的5年生存率可達到80%以上,中晚期確診的患者中,五年生存率僅為30%-50%。長歪的智齒、牙齒脫落后殘留的牙冠牙根、不服帖的假牙等,都有可能成為口腔癌的“罪魁禍首”。
歌手張咪透露自己2019年至今三度確診癌癥,分別是扁桃體癌、口咽癌以及舌癌。據其主治醫生透露,口腔環境、自身免疫功能、生活習慣以及遺傳等多方面因素,導致其得病。“還有,她罹患扁桃體癌后大劑量放療,使得周圍正常細胞被大劑量的放射線照射,也提升了癌變風險。”
近年來,口腔癌的發病人群有年輕化的趨勢,與不良習慣有較大的關系。何悅告訴記者,吸煙與飲酒是頭號危險搭檔,慢性刺激與衛生隱患也是導致口腔癌的重要因素。比如,邊緣粗糙的假牙長期摩擦黏膜,可能誘發潰瘍或炎癥;口腔衛生狀況差,為細菌滋生提供溫床,增加致癌風險。而近年來的研究還發現,人乳頭瘤病毒(HPV)尤其是HPV16/18型,與口咽癌和口腔癌的關聯日益明確,在歐美國家中,因HPV感染導致的口腔癌呈上升趨勢,且年輕患者較為常見。
口腔癌的“狡猾”之處在于,其早期癥狀隱蔽,許多患者將口腔癌早期癥狀誤認為普通口腔問題,比如潰瘍,因此延誤診治。通常來說,普通口腔潰瘍通常在一兩周內自愈,普通潰瘍邊緣整齊,以“黃紅凹痛”多見;而癌性潰瘍持續時間長,邊緣可能不規則,基底硬,還可能伴有頸部淋巴結腫大、咀嚼困難等癥狀,像這樣的情況需引起警惕。
創新療法改寫晚期患者治療歷史
在口腔癌的診療中,早期發現與中晚期發現的治療效果存在顯著差異。一般來說,早期患者治療以手術切除為主,中晚期患者強調腫瘤的綜合序列治療。何悅介紹,在局部晚期口腔癌中,免疫新輔助治療的臨床運用越來越廣泛。術前免疫新輔助治療可以降低腫瘤負荷和復發率,也能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口腔頜面部惡性腫瘤由于部位特殊,不但給患者帶來口腔頜面部功能上的障礙,同時對患者的面容美觀也會產生影響,對人的精神摧殘是殘酷的。”何悅告訴記者,因此更應強調腫瘤的早診早治,作為臨床醫生,也要注重對患者的人文關懷。
上海九院口腔頜面-頭頸腫瘤科在張錫澤教授、邱蔚六院士及張志愿院士的帶領下,已成為國際領先的學科。從業30多年來,何悅緊跟導師步伐,堅守從醫初心,在傳承中創新,在創新中突破,只為解決病人痛苦,為他們帶來更精準、更有效的治療。
2023年10月,何悅團隊在上海九院完成了編輯型TIL免疫細胞療法應用于口腔癌的全球首例回輸。所謂免疫細胞治療,是指利用患者自身或外源性的細胞,通過基因改造、擴增或激活增強免疫系統功能或直接攻擊腫瘤細胞,來達到治療腫瘤的目的。
這名男性患者2016年在當地醫院確診為喉癌,并通過手術及輔助放化療達到治愈。2023年9月,患者右側口底再次出現腫物,被診斷為口底癌,伴下頜骨侵襲及頸部多發淋巴轉移。由于手術切除下頜骨和皮瓣修復可能造成嚴重語言、吞咽功能障礙和外形損傷,患者放棄了手術治療。接受了多輪化療和靶向治療后,腫瘤依然迅速進展。
無助的家屬得知上海九院正在開展TIL細胞療法臨床試驗,決定爭取最后機會。患者順利通過臨床試驗篩選,在TIL輸注后僅3周,患者病灶顯著縮小;9周隨訪時,影像學評估顯示患者所有病灶完全消失。何悅表示,一線治療失敗的頭頸鱗癌患者5年生存率僅有20%左右,治療選擇非常有限。創新療法為晚期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選擇。
原標題:《口腔潰瘍、殘根殘冠、口腔衛生習慣差……竟會引發口腔癌?|新民·第醫線》
欄目編輯:陸梓華 圖片來源:張貞 攝
來源:作者:新民晚報 左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