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漸長饑作祟,一杯山藥進瓊糜。”陸游筆下的一碗山藥粥,寫出了人們自古以來對山藥的偏愛。北宋《東京夢華錄》記載的"山藥胡餅"至今飄香,蘇轍詩中"秋霜染就玉肌膚"的山藥羹仍在食譜中流轉。可你知道嗎?市面上常見的山藥其實分兩大種:麻山藥粗如搟面杖,鐵棍山藥細似鉛筆桿。老菜農常說:"青麻鐵棍各投所好,會吃的人才懂門道。"很多朋友都不知道它們倆之間有什么區別!接下來,菜衛衛給大家詳細的分享這兩種山藥之間的區別,以后別再瞎買了!
挑選小技巧:
1. 麻山藥選表皮無破損、須根少的,直徑3厘米左右的嫩度最佳。
2. 鐵棍山藥注意觀察斷面,現挖的會有拉絲狀黏液,久置的斷面發干。
第一個,外形的區別
若把山藥比作人,麻山藥活脫脫是個“糙漢子”。它體型粗壯,直徑普遍在4厘米以上,表皮光滑少須,像極了田間地頭樸實無華的莊稼漢。而鐵棍山藥則完全相反,是“大家閨秀”,身形纖細如筆桿,粗細不過手指頭,表皮布滿細密的褐色斑點,毛須又多又密,乍一看像根沾滿泥土的細木棍。切開后更明顯:麻山藥果肉發黃,暴露空氣很快氧化變深。鐵棍山藥斷面雪白如玉,放半小時都不變色。
第二個,手感的區別
麻山藥含水量高,輕輕一折“咔嚓”斷開,斷口粗糙起渣,生吃都能嘗到黃瓜般的脆爽口感。鐵棍山藥卻像塊硬骨頭,質地緊實細膩,掰斷得費點勁,斷面光滑如鏡面,粉質肉眼可見。這種差別源于兩者黏液含量,麻山藥黏液多而稀,鐵棍山藥黏液少卻濃稠,難怪古人說“山藥之精華,盡在黏液中”。這種黏液差異直接影響烹飪:麻山藥適合快炒,黏液少不易糊鍋。鐵棍山藥黏液富含多糖,燉湯越煮越稠,湯汁自然掛勺。有個冷知識:鐵棍山藥黏液蛋白含量是麻山藥的2.3倍,這就像天然增稠劑,讓小米粥都能掛上絲綢光澤。
第三個,烹飪的區別
麻山藥適合短時烹飪,切片焯水30秒即可涼拌,切絲爆炒2分鐘保持脆度。配上木耳、胡蘿卜涼拌,淋上花椒油,清爽解膩;切條猛火爆炒,口感比筍尖還利落。鐵棍山藥需要文火慢燉,與排骨燉煮需1.5小時以上才能完全軟化。燉雞湯時丟幾段,吸飽油脂后入口即化,比芋頭還香糯。飯店里的藍莓山藥甜品,用的全是鐵棍山藥泥,換成麻山藥立馬露餡,壓根搓不成團。有個實用技巧:麻山藥削皮后應立即浸泡在含白醋的水中,而鐵棍山藥帶皮蒸制能減少17%的營養流失。冷知識時間:削山藥手癢的元兇是草酸鈣針晶,用火烤發癢處比抹醋更有效。
第四個,歷史的區別
明代《救荒本草》明確記載麻山藥為救饑作物,清代《溫縣志》詳述鐵棍山藥作為貢品的種植標準。有趣的是,1914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中國展品名錄中,兩類山藥被歸入不同品類參展。
保存小技巧:
1,未切割的麻山藥在陰涼處可存放15天,切口處需裹保鮮膜冷藏。
2,鐵棍山藥用報紙包裹后放入紙箱,置于10℃左右環境能保鮮兩個月。
3,簡易測試法:同等體積的山藥,鐵棍山藥手感更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