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四月,陽光和煦、鶯啼燕語、繁花似錦,在紫云自治縣格凸河鎮和諧社區一號樓五單元的樓下,4個鄰居正一邊拉家常,一邊愜意地下起了象棋。今年已67歲的楊昌榮樂呵呵地告訴記者,原本他家世代居住在格凸河鎮較為偏遠的落科村沙坪組,住的是一棟破敗不堪的磚瓦房;由于人口少沒有車跑,出行只能靠步行;尤其是生病買個藥就要花一天時間,小孩讀書也要走很遠的路,可謂是困難重重。
“國家政策太好了!2018年,我們一家3口人搬到了和諧社區,擁有一套60平方米的住房,一家人都享受到低保,一出門就有醫院和學校,乘車也方便,這些大變化是過去做夢都想不到的。他68歲的老伴姚小碧還被鎮村建公司聘用為保潔員,每月有1100多元;社區為其分得27.5平方米的“幸福菜園”,只要用心護好菜園子,不僅能吃上新鮮蔬菜,還能節約一筆生活開支。”楊昌榮感慨良多地說。
搬出世居的大山,作別眷戀的土地。一棟棟排列整齊的樓房,一個個熱鬧忙碌的就業車間,一張張洋溢著幸福的笑臉,一道道亮麗的風景,令人目不暇接,給位于格凸河河畔的紫云大地抹上了現代和幸福的色彩。
近年來,紫云縣格凸河鎮圍繞持續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著眼于就業增收、醫療教育、社會融入和全面發展,不斷加大后續扶持力度,有效防止易地搬遷“后遺癥”,讓一方水土“富養”一方人,該鎮和諧社區人口172戶726人,搬遷群眾獲得感、幸福感穩步提升。
和諧社區居住著漢、苗、布依、黎、仡佬等民族,是一個各民族互嵌式社區。“社區就是一個大家庭,各族居民在這里共同生活、共同學習、共同建設。”和諧社區黨支部書記盧啟瑞說,和諧社區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通過構建文化、民生和治理互嵌三個體系,讓一個各民族共居共學、共建共享、共事共樂的和諧社區呈現在居民生活中。
這是和諧社區今年力爭打造成貴州互嵌式發展社區的一個小縮影。
記者近日從安順市生態移民局獲悉,為加快推進大型易地搬遷安置社區融入新型城鎮化政策落地,安順市啟動了平壩同心小區、鎮寧景寧小區、關嶺同康社區、紫云格凸河和諧社區、紫云城南社區等5個互嵌式社區建設工作;落實好新增人口住房保障、公共服務補短提質等政策,持續開展安置區環境整治,全面提升社區治理服務能力和水平。
新思想引領新時代,新使命開啟新征程。如何把一個從偏遠農村搬遷到城鎮的新社區建設好?
“思想的有效融入,是搬遷群眾融入新生活的關鍵一步。”盧啟瑞說,社區自2018年成立以來,通過建強黨建指導員隊伍、抓實基層黨建體系,增強社區搬遷各族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認同,真正實現“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促進各族群眾思想融入。
社區按照相應規章流程成立了黨支部、居委會等組織。在工作實踐中,始終做到黨支部牽頭、黨員帶頭,不斷強化社區黨組織在社區干部、群眾心中的“主心骨”意識,團結帶領群眾向黨組織靠攏。
社區精心打造的兒童之家、設立的居家養老服務站,讓一老一小都有了專屬的好去處;還有“幸福菜園”,既解決了鄉愁又豐富了“菜籃子”;廣場紅色題材電影的播放,每季度以包粽子、舞蹈、雜技、聲樂表演等活動,極大地充實了群眾的業余生活……這些精彩紛呈的活動,徹底改變了以往農閑時鄰里間只知閑聊家常,回家后就沉迷麻將的單調生活模式。
在醫療方面,建立“黨建+醫院+社區”醫療衛生服務機制,利用“健康小屋”功能平臺,定期聯系黨員志愿者和醫務人員上門服務,定期舉辦衛生健康培訓,定期組織老弱婦幼健康體檢,滿足搬遷群眾基本醫療衛生需求。通過建立“黨建+學校+社區”教育服務溝通機制,將101名搬遷戶子女轉入社區周邊學校就近就學,創辦“四點半課堂”,建立臺賬收集社區兒童的興趣愛好,每周開放2次,根據興趣愛好對學生進行課外輔導。
穩就業,就是穩人心。堅持“外輸+內銷”的方式解決就業難題,開展“集中式”輸送,組織到廣東、浙江等地穩定務工249人;成立苗族服飾紡織加工廠等民族特色就業車間,帶動30名搬遷戶勞動力就業,人均年收入增加1.8萬—5萬元;成立紫云自治縣世聚永樂商貿公司,壯大勞務隊成員規模達50人,承接縣域范圍內以工代賑項目10余個,今年以來勞務隊共增收60萬元,成員人均增收萬元以上。在社區內開發樓道管理、巡邏員、網格員、環衛協管、社會治安協管等公益性崗位84個,優先幫助無法離鄉、無業可就的搬遷勞動力實現就業,人均年收入1萬元以上,實現“1戶多人”就業目標。
2023年,在南沙區的對口幫扶下,投入了50萬元的東西部協作幫扶資金,實施了格凸河鎮2023年和諧社區殘疾人綜合服務中心建設項目,主要帶動和諧社區(羊場村)殘疾人129人,覆蓋受益全鎮殘疾人765人;更好地服務基層殘疾人,打通服務殘疾人的“最后一公里”。
用活現有資源,壯大集體經濟。利用安置點公共區域共劃定停車位66個,建立盈利的智慧停車場,取費標準小車2元/小時、大車5元/小時,每月可實現收益500元;利用社區紅白喜事辦理的炊具,在社區內無需求時面向市場進行出租,每次出租費用約為500元;利用社區門面出租,將空置的48間2800平方米的門面,按照4元/平方米的價格對外出租(針對社區居民2元/平方米價格優惠出租),預計每年可產生4.56萬元收益。2024年通過門面租賃、餐具出租和停車場收費,實現集體經濟累計增收15萬元。
格凸河鎮黨委書記葉博文表示,下一步,將從社區群眾訴求著手,完善運轉機制,提升服務質量,打造智慧社區;通過精準化服務,輻射到周邊社區;通過不斷增強村級組織“造血”功能和自我發展能力,推動村集體經濟提質擴面增效。通過示范引領,發揮群眾主人翁意識,激發群眾的內生動力,由“干部干,群眾看”轉變成“干部帶著群眾加油干”的良好局面,進一步積蓄社區治理的磅薄力量。借助羊場紅軍公園這塊牌子,充分發揮紅色特色優勢資源,堅持在文旅產業上下功夫;秉承積極把紅色文化發揚好、傳承好,讓紅色文化走出去的信念,將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進企業”系列活動;深耕研學品牌,構建紅色教育新陣地。發揮紅軍公園建設優勢,全力打造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省、市革命傳統教育基地,成立小小解說員隊伍,講好紅色故事。在現有的資源上,把紅色文化這張名片利用好,爭取更多項目資金和政策支持,擬建一個紅軍公園紀念館,同步拓展民宿業態、游客服務中心建設、沿線紅色氛圍營造等。堅持傳承紅色基因、賡續紅色血脈理念,不斷提高村民對鄉村振興和紅色旅游的認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村民積極參與鄉村建設。
多年來,通過持續實施“樂業安居”工程,格凸河鎮錨定群眾增收的核心目標,引龍頭壯產業、抓就業保民生、善治理強服務,堅持把易地扶貧搬遷后續扶持工作與新型城鎮化一體推進。從“搬入”到“融入”,舒適的環境、便捷的生活、貼心的幫扶,讓搬遷群眾卸下“包袱”,融入新環境、奮斗新生活,闊步奔向安居樂業的幸福新生活。
作者:譚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