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陸棄
亞歷山大·皮丘什金,這個名字或許對多數人而言早已陌生,甚至被時間塵封。然而,他的惡名卻如同舊傷疤,再次被揭開。4月5日,俄羅斯刑事調查部門在通信平臺“電報”上發布聲明稱,這位被稱作“比特薩連環殺手”的惡魔,已表示愿意承認另外11起謀殺案。2007年他已因48起謀殺和3起未遂罪名被定罪,終身監禁。如今,他聲稱自己殺的人遠不止這些。曾在庭審中公然表示“我本可以殺滿棋盤上的64格”的皮丘什金,似乎要用一生證明自己的瘋狂沒有止境。
這個“新的認罪”,不是救贖,而是諷刺。他不僅沒有悔意,反而以一種幾近炫耀的姿態向調查人員揭露更多罪行。這種惡,不僅是殺人的惡,更是一個制度漏洞下膨脹的惡,是對生命的藐視,對正義的挑釁,對社會的羞辱。他就像個冷靜的屠夫,在俄羅斯社會底層徘徊多年,挑選最弱小無助的人下手——無家可歸者、酗酒者、老人——這些被社會遺忘、邊緣化的人群成為他罪惡的“練習場”。
這個事實本身比謀殺更可怕:他之所以可以犯下如此多的罪行,部分原因不是因為他有多聰明,而是因為他的受害者“毫無價值”。這些人沒有家人報警,沒有社會關注,甚至沒有人知道他們失蹤了。他們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被埋、被遺忘,直到警方在追蹤一個完全無關的案件時意外逮捕皮丘什金,才揭開他罪行的冰山一角。也就是說,這些生命的終結,除了兇手的刀,還有整個社會對“低價值人群”的冷漠麻木。
皮丘什金的存在并不只是個體惡魔的偶發,而是一種體制冷酷的極端寫照。他可以從1992年作案至2006年,被警方忽視了14年,原因是他選擇的受害者“不夠重要”。而這正是整個系統的諷刺:你如果生活在邊緣,你的失蹤不會被當回事,你的死亡不會被調查,你的生命就像草屑一樣,無聲地掉落在這片鐵銹斑斑的土地上。而殺人者正是利用了這個盲點,建立起他地獄般的“殺戮秩序”。
與此同時,這起案件在國際媒體上重新發酵,也反映了人類社會對“連環殺手神秘化”的長期誤解與病態好奇。從美國的“開膛手杰克”“泰德·邦迪”,到俄羅斯的安德烈·奇卡提洛、皮丘什金,這些名字被媒體不斷包裝、被影視劇不斷消費。殺人魔成為故事主角,受害者反而被模糊成背景。他們的名字、身份、遭遇都被一筆帶過,因為他們不是新聞的“看點”。這種文化畸形,正在將對罪惡的震驚轉化為一種獵奇的癡迷,甚至某種程度上鼓勵了暴力的敘事。
皮丘什金之所以“補充認罪”,也許并非出于任何良心發現,而是出于對注意力的渴望。他深知自己還能“主宰話語”,還能操控新聞節奏,還能讓媒體因他而動。這種變態的控制欲,是他罪行的一部分。他不只是殺人,還殺死了公眾對罪惡的敏感度——因為太多的人已經習慣了震驚、冷漠、遺忘的三部曲。
這起案件在今天重新成為新聞,正值全球對“系統性暴力”的關注度不斷上升之時。在中東的加沙、在美國的槍擊案頻發之地、在歐洲的難民邊境線上,每天都有“被忽視的死亡”在發生。皮丘什金在監獄中承認的每一個新罪名,都像一把尖刀,刺穿的不只是過去的司法漏洞,也是當下整個文明體系對弱者命運的持續無視。
俄羅斯當局已經表示將繼續調查這些新的謀殺案,但這“后知后覺”的調查無法掩蓋他們當年的不作為。讓一個殺人狂在社會中橫行14年,不僅是警察的失職,更是體制的失語。如果今天不追問是誰讓他能毫無阻礙地犯罪那么久,明天就還會有另一個“皮丘什金”,在另一個城市的陰影中開始他的殺戮。正義不是審判一個惡魔那么簡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