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魏晉南北朝時期常常被文人墨客所稱頌,百花齊放的文學之風在這一時代得到了極其興盛的發展。縱觀魏晉南北朝發展歷史,我們會發現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天下割據則文化繁榮,為官引領則上行下效。尤其是在南朝齊梁之時,皇室及社會統治階層發揚隸事游戲,崇尚游戲交友,把文學作為衡量交友過程的重要標準。在這樣的社會風尚之下,耀眼的齊梁文學蔚然成風。然而,這股風氣雖然在當朝得到了極大多數社會成員的擁躉,可是在后世卻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延續。為何齊梁文學風因游戲而生?這股文學風潮失去延續的原因又是什么?一起來了解一下南朝齊梁的文學背景。
皇室鐘愛,社會響應
縱觀中國封建社會的發展歷程,我們會發現一個極其淺顯卻又十分固定的道理: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天下合則文化式微,天下分則文化興盛。
我國傳統文化鼎盛發展的幾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三國時代,魏晉南北朝時期,以及五代十國時代,都有諸多新潮的文化風氣產生。而這些時代,無一不處于分裂和戰亂當中。
以魏晉南北朝為例,南朝齊梁多盛行文學風氣,以游戲論文化,以交友論眼界,以引經據典論個人才華。這是魏晉南北朝一種十分獨特的文化現象,我們將之稱為隸事文化。
在了解這一文化的具體內涵之前,我們得先明白何為隸事?這一詞語通俗來講,與引經據典意義相似。引經據典的程度能夠考驗一個人的博學能力和記憶能力,并且能看出此人將自我所學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的技巧性。因此,此時的文人認為,隸事能力越強,說明一個人的文學才華越高。
而隸事游戲,就是將引經據典加入到游戲當中,以講故事的方式來談論歷史上諸多的學術文化和奇聞異事。在一輪游戲過程中,誰人能展示出更多的文學儲備,誰人就獲得勝利。
這一游戲形式之所以能夠在齊梁時代得到普及,最大的一個原因在于統治者內部以及統治階層相當支持這一形式。
根據《南史》記載:“武帝每集文士策經史事,時范云、沈約之徒皆引短推長, 帝乃悅,加其賞賚。”梁武帝蕭衍十分熱衷于隸事游戲,也有意在自己的執政生涯當中大力推廣文學之風。
他尊重文人,尊重文學,最喜愛的娛樂方式就是召集文人學士,高談闊論,談古議今。而當時手下的范云和沈約這兩個人,最喜歡的事情便是在梁武帝面前引經據典,并且能夠以極其適宜地尺度講出梁武帝最愛聽的話語和故事。
因此,他二人在眾多文人學士中得到了皇帝最高的夸贊和最多的獎賞。由此可見,皇室的推行讓這股風氣在文人中大力流傳開來。文人的隸事游戲,也從一開始的由本心出發的娛樂方式,變為了后來的爭權奪利的工具。
除了皇帝的影響,毫無疑問,文人本身也在社會氛圍中起到引領的作用。
文化交融,文學新體
魏晉南北朝是一個十分特殊的時代,天下的分裂和割據自然不必多說,南北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在這一時期達到了相對鼎盛的階段。
最著名的文化融合案例莫過于北魏孝文帝改革,他改變了過往鮮卑族文化中遺留下來的陋習,并且在朝廷上大力推廣漢化。孝文帝以個人為模范,促進了漢族和少數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和融合。
而由于南方種植文化和北方畜牧文化的交流,更多的文學體裁和文學靈感也在文化碰撞當中逐漸產生。這是新的火花,也是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因此,南朝的詩歌中,新的體裁也就應運而生。
例如宮體詩,就是皇室內部的王孫貴族用于描繪和議論的文學方式。再例如一體詩,這又是民間文人所做出的文化風格的改變。
而文化交流也勢必會帶來文化環境的不斷開放和包容,新的文學標準也在完全不同的土壤當中逐漸萌芽和產生。隸事游戲盛行,除了有統治者推動的原因之外,更多的還是文化環境的促進。
《南齊書》中有言:“朝儀舊典, 晉、宋來施行故事,撰次諳憶,無遺漏者。所以當朝理事,斷決如流。每博議引證,先儒罕有其例,八坐丞郎,無能異者。”這一大段溢美之詞所描寫的,正是著名文人王儉。
他是有名的神童,從小便具有過目不忘之能,每次旁征博引,都能贏得在座之人的叫好。他的才華有目共睹,后來也自然而然成為了文人群體當中的一個標桿。
在交友集會的游戲當中,王儉常常能夠展現出過目不忘的本事和引經據典的能力。他能夠將復雜的歷史故事以條理清楚的方式展現出來,也能夠用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去幫助大家梳理政治歷史大事件。
人們常常將這種能力稱為天賦,但其實王儉在擁有這份天賦的同時,也在后天極其注意地培養著自己的這份能力。因此,他才能夠在游戲這種社會潮流之下展現出自己的文化。
以游戲論文化,很難說沒有這群文人學者的推動。他們將更多的文化思潮帶到了社會普遍的大環境當中,又自上而下地引領著更多人加入到文化氛圍內部。他們就像是那個時代的文化發聲者,用自己的故事敘述了一個時代的文化特征。
除了王儉之外,“竟陵八友”同樣也是如此。這群人熱愛游歷,熱愛交友和機會,也熱愛在文學碰撞中展示出超凡的文化才能。他們以學習為樂趣,以交流為休閑,后來也因為這一特殊的文化游戲形式而成為了王儉的門客。
所以游戲并不單單只是游戲,這也是一種毛遂自薦的方式。當人們在隸事游戲中展現出了與眾不同的才能之后,他們自然能夠進入上位者的視線當中。
現實主義,失去魅力
在整個南朝齊梁的社會風氣當中,不管是處于上位者的統治階層,還是處于過渡地帶的文人學者,又或者是某些社會底層人士,他們都熱衷于以游戲論文化。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當中講曲水流觴,這就是一種典型的文化交流方式。而在曲水流觴當中,眾人比拼詩歌,比拼創作,比拼引經據典的能力,這都是常有的事。
如此耀眼的齊梁文學風氣,毫無疑問成為了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一大顯著的文學特征。然而,這一風氣卻并沒在后世得到延續和發展。
在探究其原因時,我們須得明白一個關鍵點,隸事游戲正是因為失去了其本來存在的魅力,才會失去不斷延續和發展的生命力。
在最開始隸事文化誕生時,文人墨客參與到其中皆是由于自己內心的需求。這些充滿著理想主義和浪漫主義情懷的文人,常常以認識自我本質和追求自我價值為人生的最高目標。隸事游戲的文化標準,剛好給了大家一個可以量化的指標。
所以在這樣一場游戲當中,他們能夠天然地融入到氛圍里。他們記憶過往歷史故事的過程,他們旁征博引的過程,他們與眾多的知交好友高談闊論的過程,其實也就是他們在發掘自我價值的過程。
而這一自我需求和自我價值升華,在統治階層的力量加入到游戲之中后,卻逐漸變了味道。
由于有了上層人士的注意,所以文人墨客在游戲當中展現自己,已經不僅僅是為了標榜自我價值,更多地是為了吸引統治階層的注意,為了能夠實現短時間內的階級跨越。
例如范云和沈約,例如“竟陵八友”,他們正是因為在游戲當中毫無保留地展現了自己的才華,所以才能夠得到上位者的青睞,成功進入到官僚體系當中。
由此可見,隸事游戲在后期已經逐漸帶上了功利性的特征。這份游戲原本的浪漫主義情懷,已經逐漸被現實主義精神所取代。而現實主義雖然從實際出發,但是往往被具有文人風骨的人們所不齒。
因此,游戲已經逐漸失去了在文人階層當中傳播的動力。沒有更多的新鮮力量加入其中,隸事游戲也就沒有了更新和傳承的力量。
而且,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門閥士族沒落的時代。由于寒門學子的崛起,士族的生存空間已經不斷受到擠壓。當上層人士已經為了生活而蠅營狗茍時,游戲早就已經被拋之腦外。
這本就是生活的點綴品,當一階層基本的生活已經難以為繼時,點綴品不要也罷。
如此一來,沒有后續發展的推動力量,耀眼的齊梁文學風也就逐漸斷代,失去了傳承的可能性。
結語
魏晉南北朝時期特殊的時代特點,讓這一時代的文化煥發出了全新的面貌和生命力。南北文化交流和融合,衍生出了許多新的文化題材和文化傳播方式。隸事游戲,恰巧是其中最耀眼的一種方式。而以游戲論文化,也成為了那一時代的顯著文化特征。只不過由于功利性的增強,這份文學風潮也就失去了發展的原動力,漸漸沒落在了歷史長河之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