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yè)談判就像下棋,走一步得想十步。京東最近和達達敲定私有化協(xié)議的消息,表面是資本運作,內(nèi)里卻藏著不少門道。普通人看個熱鬧,但懂行的人能看出,這場談判從一開始就不是簡單的“買和賣”,而是一場資源與需求的精準(zhǔn)匹配。談判桌上,誰先看到對方的痛點,誰就能把棋子下到對方心里。京東這次的操作,恰恰印證了這一點——他們沒急著談錢,而是先把達達的“癢處”摸透了。
破局的關(guān)鍵:從“你要什么”到“我能給什么”
達達在即時配送領(lǐng)域摸爬滾打多年,手里握著覆蓋全國的運力網(wǎng),但一直有個心病:訂單量上去了,利潤卻薄得像紙。京東瞅準(zhǔn)這個機會,沒一上來就擺出收購的架勢,反而先給達達員工漲薪,把19薪改成20薪,還給股票激勵。這招看似簡單,實則打在了七寸上——既穩(wěn)住了達達團隊的人心,又讓基層騎手覺得跟了京東更有奔頭。就像街坊鄰居談合作,光說分錢不行,得讓對方看到實實在在的好處。
更聰明的是,京東沒把達達當(dāng)“外來戶”。他們保留達達的品牌獨立性,讓原來的管理團隊繼續(xù)操盤業(yè)務(wù),甚至把京東自家的“秒送”業(yè)務(wù)也交給達達整合。這種“你中有我”的玩法,徹底打消了達達擔(dān)心被吞并的顧慮。我們常說“談判要制造共同戰(zhàn)場”,在這兒體現(xiàn)得明明白白。雙方不再是買主和賣家的關(guān)系,倒像是一起搭臺唱戲的搭檔。
藏在報價單里的小心思
外人看來,京東溢價42%收購是當(dāng)了冤大頭。但仔細琢磨,這里頭藏著連環(huán)計。當(dāng)時達達股價正處于低谷,這時候出手既顯得有誠意,又給后續(xù)操作留足空間。好比菜市場買菜,精明的主婦不會盯著秤桿較勁,而是算準(zhǔn)了這筐菜拿回家能做出幾道硬菜。京東看中的不是達達現(xiàn)在的身價,而是把它裝進自家零售體系后,能盤活多少資源。
舉個例子,達達的騎手以前主要送外賣,現(xiàn)在能同步配送京東超市的日用品、數(shù)碼產(chǎn)品。原先一天跑30單可能只賺配送費,現(xiàn)在同樣的路線能送50單,效率上去了,成本反而攤薄了。這種“一魚兩吃”的模式,讓達達管理層意識到:跟著京東不光能活下去,還能活得更好。談判桌上最怕“硬碰硬”,京東這手“柔術(shù)”玩得漂亮。
談判桌上的三件法寶
普通人總覺得談判就是比誰嗓門大,其實真正的高手都在用巧勁。京東這次至少用了三招值得細品:
第一招叫“借力打力”。沒急著派審計團隊查賬,反而先升級達達員工的社保公積金,把人心攏住了。這就好比修房子先打地基,基層穩(wěn)了,上層談判才有底氣。
第二招是“畫大餅”。不是空口許諾,而是把京東APP的流量入口、倉儲資源一點點開放給達達。讓達達親眼看到,接入京東體系后訂單量能翻倍增長。這種眼見為實的誘惑,比冷冰冰的估值報告管用得多。
第三招最絕——“留活路”。不搞一刀切的整合,允許達達保留運營自主權(quán),連管理層都沒大換血。這招打消了達達“嫁入豪門受氣”的擔(dān)憂,反倒激發(fā)出“背靠大樹好乘涼”的積極性。
總結(jié)
街邊小店談供貨價,企業(yè)談并購合作,底層邏輯其實相通——別老想著自己贏,得讓對方覺得他也贏了。就像兩口子過日子,非要爭個對錯反而傷感情。京東這波操作給普通人上了生動一課:談生意不是拔河比賽,而是跳雙人舞。步子踩準(zhǔn)了節(jié)奏,才能從僵持走到默契。
李力剛老師有句話說得透徹:“談判的本質(zhì)是互相成全。”這話放在京東達達的案例里再合適不過。一個補上了即時配送的短板,一個找到了突破瓶頸的跳板。普通人學(xué)不到資本運作的手腕,但至少能明白:談生意時多站在對方角度想想,往往能打開新天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