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學習更多創新與心理健康知識
一、沉迷手機的13 歲初一女生
子清(化名),是就讀于某省重點中學的13 歲初一女生。小學時,憑借優異的成績和較強的自律性,子清在班級中一直名列前茅,不僅作業完成得又快又好,還會主動預習和復習,令老師和家長十分省心。
然而,進入初中后,子清成功考入某省重點中學實驗班,周圍同學皆是各校的佼佼者。激烈的競爭環境讓她難以維持小學時的成績優勢,成績變得不再突出。隨著成績下滑,子清的上進心與自律性逐漸減退,對學習的態度愈發消極,漸漸有了甘于平庸的傾向。
如今,手機成為了子清生活中的 “主角”。只要手機在手,她便沉浸其中,對家人的呼喚和交流需求充耳不聞,完全切斷了與家人的溝通。但在沒有手機時,子清在日常生活、學習等方面的表現都較為正常。
子清父母認為孩子正處于叛逆期,試圖通過強制沒收手機來解決問題。可每當手機被沒收,子清就情緒激動,要么大發脾氣,要么沉默對抗,雙方根本無法溝通。親子關系因手機問題愈發緊張,父母在無奈之下,內心滿是焦慮,不知道如何才能幫助子清擺脫手機依賴,重拾對學習的熱情,找回曾經自律奮進的狀態。
二、子清沉迷手機游戲問題原因分析
1)學習落差導致自信受挫:子清小學成績優異,升入省實驗班后,周圍同學都很優秀,成績排名下滑,使其自尊心和自信心嚴重受挫,打擊了學習積極性,上進心與自律性也隨之下降。
2)手機成為逃避壓力的工具:面對學習上的困境,子清無力應對,而手機中的虛擬世界能讓她暫時逃避現實壓力,獲得輕松愉悅的體驗,從而產生依賴,借助手機屏蔽家人溝通。
3)親子溝通模式不當:父母將子清的變化簡單歸結為叛逆期,采用強制手段沒收手機,沒有真正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不僅無法解決問題,還激化了親子矛盾,阻礙了有效溝通。
三、心理咨詢和教育策略要點
1)開展心理咨詢,重建自信:心理咨詢師可運用認知行為療法,幫助子清正確認識成績波動,引導她關注自己的進步和優勢,通過設定可實現的小目標,逐步重建自信。同時,深入了解她對手機的依賴程度和心理需求,制定個性化的戒斷計劃。
2)改善親子溝通,建立信任:為父母提供親子溝通指導,改變簡單粗暴的教育方式,鼓勵父母主動傾聽子清的想法,表達對她的理解與支持,重建信任關系。例如安排家庭活動,創造輕松的溝通氛圍,引導子清分享學校生活和內心感受。
3)引導學業規劃,激發動力:聯合學校老師,根據子清的學習情況和興趣愛好,制定合理的學習計劃,為她提供適當的學習幫助和支持。發掘她的興趣特長,鼓勵參與課外活動,將興趣轉化為學習動力,減少對手機的依賴,重新找回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
仝兆景,河南南陽人,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心理學會會員,河南省科學家精神宣講團成員,河南省煤礦安全教育培訓骨干師資庫成員,教育部全國研究生教育評估監測專家庫專家,教育部全國本科畢業論文抽檢評審專家,焦作市首席科普專家。主持參與完成國家自然基金4項。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人工智能、工程倫理教學科研,擅長運用沙盤游戲、繪畫心理治療、格盤、催眠、旅途心理治療等開展焦慮抑郁心理治療、青少年厭學治療,開展大中小學、企事業單位團體心理健康、安全心理、婚姻幸福、團隊建設、人工智能、科學家精神、心理咨詢師督導等方面的科普宣講、培訓和講座。
用心進步,快樂成長
關注:創新與心理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