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有三大民系:廣府、潮汕、客家。
這其中,廣府人的形成最早。
大約是從秦代開始,從中原來的大量移民就已經開始與嶺南地區早期的百越族人融合,逐漸衍生出一支漢族民系。
可以說,在廣東的很多地區,適合人類居住,山清水秀之地,基本都被廣府人搶占了。
但是,“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在東莞就有這樣一個地方,由于地處洋凹及深山中,地理上與外界隔絕,因此得以保存,沒有被先在東莞定居的廣府人優先選擇聚居。
這個地方就是樟木頭,古稱泰安,石馬河流經此處,拐了一個彎,留下肥沃土地,很早之前便是屯兵駐守之地。
如今,這里是東莞唯一的純客家鎮,存有大量傳統客家村落,民風民俗形態表現出與東江一河之隔的廣州廣府村落截然不同。
東莞的傳統村落是廣府文化主導的村落,但是來到樟木頭,會發現廣客交融的特征。
村子里的建筑,大多依山而建,順著山坡起起伏伏,前低后高,像梳子一樣縱向排列。
走進這些建筑,會發現這些排屋為單元式住宅,每個單元建筑風格、里面的布局幾乎一樣。
一個家庭,占據其中的一個或幾個單元,多個家庭連在一起,就形成了一個長排。而村子,就由這樣的一排排的房屋組合而成了。
這種單元式住宅,雖然外觀與客家土樓、圍龍屋不一樣,但內部的單元結構、功能都是一樣的,是客家民居的典型特征。
樟木頭客家先民,什么時候來到這里的?又是在什么背景下來的呢?
在樟木頭官倉村“三家巷”的客家博物館中,我們找到的答案:
博物館由保存比較完整的,當地居民家里的祖屋組成,前有禾坪、水塘,村后有風水林,是典型的樟木頭客家村落建筑。
這里保存有很多族譜,其中最早的是《吳氏重修族譜》。
吳姓,得姓始祖為吳泰伯,周文王的伯父,周朝吳國的第一代君主。
3000多年前,泰伯不遠千里來到吳地,帶動了江南文明的發展,而他也成為東吳吳文化的宗祖。如今,在江蘇無錫鴻山有泰伯墓,又稱吳王墩、皇陵,為無錫唯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樟木頭吳氏先祖為念五郎。南宋后期,大量中原人士為躲避戰亂而南遷,形成客家人的第三次大遷徙。念五郎跟隨南遷大軍,于南宋德祐年間,由大埔遷居樟木頭洋凹,成為有記載的最早的樟木頭居民。
明末清初,爆發了第四次中原漢人大遷徙,大量的客家先民遷居樟木頭,他們在石馬河及其支流官倉河流經的山間谷地落地生根,繁衍生息,逐漸形成了數量眾多的客家村落。
發展到今天,樟木頭成為東莞唯一的純客家鎮,雖然祠堂、族譜依舊在,但作為客家歷史發展重要物證的傳統客家村落,不可避免地正逐漸消亡。
留住鄉愁,任重道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