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整了個大的,直接對全球“宣戰”。
特朗普簽署關于所謂“對等關稅”的行政令,宣布對所有貿易伙伴設立10%的“最低基準關稅”。
仔細審視這份關稅清單,美國傳統盟友的待遇令人玩味。日本24%、韓國25%的稅率撕下了"特殊伙伴關系"的面紗。
有意思的是,就在關稅令出臺前一天,以色列剛宣布全面取消美國商品關稅。內塔尼亞胡總理在社交平臺大談"鞏固美以特殊關系",結果轉頭就被特朗普政府反手抽了記耳光,也得加17%。
最慘的是越南,46%的稅率讓這個承接新興制造業的基地瞬間陷入冰窖。
而中國面臨34%的疊加關稅,加上既有20%稅率,輸美商品綜合稅率飆升至54%,相當于每出口1美元商品就要繳納0.54美元關稅。
從政策工具箱來看,特朗普團隊顯然汲取了2018年貿易戰的經驗教訓。這次推出的"基準關稅+動態調整"機制頗具殺傷力:10%的最低稅率作為安全墊,各國可根據"市場開放程度"獲得稅率浮動。
這種設計既規避了WTO非歧視原則,又為后續談判留下籌碼。
但真正令各國警惕的是,特朗普政府還取消了中國小額包裹免稅待遇,要知道現在美國人每收到三個跨境包裹,就有兩個來自中國。去年美國海關處理了7.85億件中國小包。
特朗普這直接掐斷了中小跨境電商的生命線,暴露出打擊中國制造全產業鏈的深層意圖。
美國財長貝森特還威脅上了,聲稱被加征關稅的對象需要保持冷靜,不要立即進行報復,因為報復行為會導致局勢進一步升級。
貝森特說:“貿易戰的走向取決于相關國家。但要記住,從貿易歷史來看,美國是有優勢的貿易逆差國,而其他國家是貿易順差國。傳統上,貿易順差國在任何形式的貿易戰升級中總會失敗。作為一名經濟史學者和教授,我不建議這么做。”
可2018年中美貿易戰的教訓還熱乎著呢——美國對華加征關稅后,中國對美順差不降反增,反倒是美國消費者多掏了1600億美元冤枉錢。這出"殺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戲碼,美國專家政客們怕是選擇性失憶了。
特朗普的這些操作根本嚇不到我們,中方早已開始反制。
先是完善《反外國制裁法》筑牢法律防線,接著在海南自貿港擴大開放釋放誠意,最近又暫停了赴美高科技投資審批。
這套"防狼三式"既護住了要害,又沒把大門關死。特別是對半導體、量子計算等關鍵領域的精準管控,就像給自家科技產業穿了件防彈衣。
國際社會這次的反應也值得玩味。歐盟擼起袖子準備"以牙還牙",加拿大揚言要打"楓糖反擊戰",連墨西哥都放出話來要拿玉米關稅說事。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更是拉響警報,說這場混戰可能讓全球經濟倒退到1930年代大蕭條水平。特朗普宣布政令當天,道瓊斯指數期貨應聲下跌2%,資本市場用真金白銀投了不信任票。
不過特朗普這套打法,在美國國內也引發連鎖反應。零售巨頭沃爾瑪連夜發聲明,說圣誕季商品可能漲價23%;汽車制造商估算每輛車的成本要增加4000美元;連農場主都開始發愁大豆倉庫要爆倉。
回頭看看,王毅外長早已把話挑明:"中國不吃強權霸權這一套!堅決采取反制措施。"
商務部反手就暫停了赴美投資項目審批,特別是半導體、量子計算這些高科技領域。
這招四兩撥千斤玩得漂亮,既不傷及在美中企,又能精準打擊美國急需的投資領域。
更絕的是海南自貿港還在擴大開放,這"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戰略,讓美國有種拳頭打在棉花上的憋屈感。
這場全球貿易混戰還有個隱藏劇情——數字貨幣暗戰。就在關稅令出臺前一周,中國數字人民幣試點突然擴大到28個省市,而美聯儲的電子美元還在國會扯皮。未來要是真打起"關稅持久戰",數字貨幣說不定會成為破局的關鍵棋子。
說到底,特朗普這次掀桌子,暴露了美國經濟的兩大軟肋:制造業空心化帶來的焦慮,以及美元霸權松動的危機感。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根本是飲鴆止渴的賭博。美國制造業空心化積重難返,不是靠關稅就能起死回生。就像逼著魚離開水生活,最后只會收獲一堆死魚。
更何況,現在全球供應鏈早已你中有我,蘋果手機里裝著中日韓零件,波音飛機用著歐洲的航電系統,這種粗暴切割只會讓美國企業先遭殃。
最后說句實在話,特朗普這套"美國優先"的拳法,短期可能打得虎虎生風,長期來看卻可能透支國家信用。
畢竟國際貿易不是街頭斗毆,講究的是互利共贏。今天你能用關稅大棒敲別人竹杠,明天別人就能在關鍵技術、能源供應甚至金融結算上卡你脖子。
這場全球經濟版圖的重新洗牌,好戲還在后頭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