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一個狂風驟雨的夜晚,正在翻譯艾米莉·勃朗特作品的楊苡望著窗外,嘴里一直重復著“Wuthering Heights……Wuthering Heights”。直到她靈感閃現,激動地寫下了四個字——“呼嘯山莊”。2025年4月,由導演愛瑪·賴斯改編自小說的音樂劇場《呼嘯山莊》席卷滬上。法國戲劇家安娜·于貝斯菲爾德(Anne Ubersfeld)曾提出:文學文本與演出文本存在著語義對應,變化的僅為“表達材料”,而導演的任務是將文本“翻譯”成“另一種語言”。導演賴斯以驚艷的跨媒介翻譯,喚醒了人們的文學記憶。
演員雖身兼數“職”,卻未稀釋敘事的連貫性。主創團隊以“貼標簽”的形式,通過不同旋律展現了人物的形象和關系。《Cut Through the Dirty》代表了希斯克利夫的野心與詭計;《藍鈴花》貫穿全劇,成為凱瑟琳與希斯克利夫感情變化的標志。
在劇中,音樂成功地起到了營造氛圍和角色抒情的作用。其中,多數歌曲采用與故事發生地——約克郡(英格蘭東北部的地區)的氣質相吻合的“英國民謠搖滾”。現如今,“搖滾”已成為“自由精神”的象征,刻畫出角色的追求與信仰。劇中保留了小說第九章中的經典橋段,“天堂并不是我的家……我要回到塵世上來……我對希斯克利夫的愛恰似下面的,恒久不變的巖石……我就是希斯克利夫!”這是凱瑟琳面對世俗婚戀觀的真情流露,歌曲《凱西的詛咒》中那近乎撕裂和極具爆發力的演唱,是她的掙扎與不甘,成為了點燃全場的高潮。
在兩幕之間,編舞巧用“行動的重復”和“再現”技法展現角色性格和命運歸宿。“側手翻”刻畫了凱瑟琳與小凱瑟琳在少年時的無拘無束;“跳繩”展現出少年時期的凱瑟琳、希斯克利夫和小凱瑟琳的歡樂與“束縛”;在兩幕結尾,群演的托舉描繪出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的“死亡”。
《呼嘯山莊》充滿了令人驚喜的創意融合:“荒原”合唱團借鑒了古希臘悲劇,兼具介紹和評述劇中人物的功能;以木偶來展現兒童角色,巧妙地增添了童趣;凱瑟琳和希斯克利夫在亮相時揮舞的“皮鞭”以及“書籍”做成的小鳥,都展現了原作中的隱喻;小黑板課堂、角色場外求助和充滿“英式幽默”的“官方吐槽”,實現了演員與觀眾的互動;“不會拉大提琴的演員不是好醫生”,體現了“演員”和“樂手”的身份變換。這一切的巧思,為“沉重”的劇情增添了趣味。
長篇小說《呼嘯山莊》在問世之初,曾飽受爭議。但隨著時間的沉淀,它在戲劇、音樂和舞蹈等領域重現光芒。音樂劇場《呼嘯山莊》在音樂創作、戲劇結構、編舞和創意方面的奇思妙想及對小說的合理重塑,隨著滬上春風,一同飄向“約克郡”的“荒原”。
(作者系青年樂評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