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坦尼克號》自1997年上映以來,熱度就不曾降下來過,無數少男少女都幻想著自己能像電影中的露絲一樣,被英俊瀟灑的杰克捧在手上,不顧性命也要救下自己。
但電影終歸是電影,在熒幕上,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被導演塑造成了愛情片。
而在歷史的現實當中,這艘萬噸級巨輪的沉沒是一部涉及上千條鮮活生命的驚悚災難片。
在大自然的力量面前,人類實在就如滄海一粟,太過渺小,縱使是凝聚了近代科學精華被制造出來的鋼筋鐵骨的海上巨無霸,其隕滅不過也是彈指一揮間。
自1912年4月泰坦尼克號遇上冰山沉沒以來,已經過了100多年。其實早在1985年海上的巡邏隊伍就發現泰坦尼克號遇難的位置。
很多人也期待著這艘充滿故事的郵輪可以重見天日,當地政府也就打撈事宜展開了籌備和討論,但得到考古學者的答復卻是“碰都不可以碰!”
沉船始末
在泰坦尼克號正式出港之前,沒有人會去擔心它能發生什么事故。
因為按照船廠的說法,泰坦尼克號全身都用的是當時最堅硬的鋼鐵,每一塊鋼板之間都由數顆特制的鉚釘連接起來,除非遇上飛機大炮,否則它就是永遠都不會沉沒的巨輪。
不說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以為泰坦尼克號新鮮出爐時是無可匹敵,只是因為航行次數多了,年久失修,才導致船體一些小毛病得不到重視,演變成大麻煩最終引發了此次的沉船事故。
但事實上是,這趟撞上冰山的倒霉旅程不僅是泰坦尼克號的收官之行,更是其處女作,簡單來說,這次出海遇難就是泰坦尼克號第一次正兒八經的出航。
正因為是第一次,所以泰坦尼克號當天才能夠收獲那么多的游客,雖說船上的人分369等,但能豁出去買下一張船票的,最次也次不到哪去。
看過電影開頭的觀眾就都知道,一個人站船跟前,任憑他怎么抬頭,都不可能把整艘船的面貌看清。
如果能夠站在杰克背后擁抱露絲的船頭甲板上向后望去,船身上樓房一層又一層,金碧輝煌;
船頂上煙囪一根接一根,威武雄壯,如果此刻再傳來清脆響亮的船笛聲,仿佛整個世界都在自己四周環繞。
可惜船上的人才剛剛享受了沒兩天,泰坦尼克號就在4月14號晚上毫無征兆地一頭撞上了冰山,準確來說是擦過了一座冰山。
駕駛室里的舵手在眼見著船頭馬上要和這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冰山一角撞個滿懷之時猛地急轉舵。
但凡學過一點物理的人都知道,質量越大,慣性就越大,何況還是這么一個龐然大物,船頭躲過一難的泰坦尼克號終歸沒能幸免,船身側面硬生生給這“冰碴子”撕開一道口子。
霎時間無數的海水從四面八方涌入船內,還沉浸在歌舞升平環境里的乘客這才被船身劇烈的晃動給驚醒過來。當時無論男女老少,貧窮還富有,相信想法都跟我們現在一樣——逃命!
可是死神的鐮刀既然已經揮出,怎么可能給人逃出生天的機會,十幾分鐘的時間,幾十米高的巨輪大部分已經淹進了海里。
船上的人不是瘋了似地跑到僅剩的一點露頭的部分堆積起來等死,就是不得已跳入冰冷刺骨的海水里拼命掙扎。
好在附近還有船只肯向他們伸出援手,但終究杯水車薪。
滿載了2227人的泰坦尼克號,最后的幸存者僅有700多人,超過1000人與這艘“永不沉沒的巨輪”一起把生命獻祭給了大西洋。
碰都不可以碰
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發生之后,這艘奧林匹克級的郵輪就徹底在海面上蒸發了,由于當時技術的限制,當地政府根本不具備在海下搜尋的條件,更多的只能期待著泰坦尼克號的殘骸浮出水面,從而幫助人們確定船體的大概位置。
而這一等,就是73年,直到1985年人們才在海面上撿到了一塊不起眼的殘骸碎片。
不過就算過了這么多年,就算當時的親歷者和相關人物絕大多數都已經不在人世,泰坦尼克號事件仍然得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和重視。
但是得知消息之后,第一時間介入的并不是政府組織,而是民間的打撈團隊。
作為資本家,他們依據自己的商業嗅覺,很快便斷定泰坦尼克號具備其獨有的歷史價值,只要稍加炒作,任何相關的物件都可以賣出好的價錢。
事實也如他們所料,最開始被打撈上來的幾塊泰坦尼克號殘骸,經過媒體以及社會各界輿論的持續發酵,其中一塊竟然在黑市上被拍出了十幾萬美元的天價。
一時間,圍繞著泰坦尼克號方方面面的商業行為如雨后春筍般在社會上噴涌,泰坦尼克號主題的觀光,旅游,尋寶等等活動,既為資本家牟取了暴利,也滿足了人們獵奇的欲望和需求。
但資本伴隨著而來的就是理性的缺失,人們的行為越來越大膽,對泰坦尼克號的破壞也日益加劇。
眼看著這樣一艘沉淀了近百年歷史的巨型文物遭受著后人貪婪的蠶食。
政府也馬上響應民眾保護文物的呼聲出臺了相關的保護政策,禁止各方采取任何利用泰坦尼克號殘骸進行的各類活動,并且也開始將打撈泰坦尼克號列入議程。
就在各方力量都興致勃勃,準備大干一場的時候,考古學者卻給所有人潑了一盆冷水。
他們無奈地發出告誡以及表示,泰坦尼克號碰都不可以碰,因為它不可能被完好地打撈起來,任何打撈行為都會船體造成巨大的損害并導致其所具有的一切歷史價值隨之灰飛煙滅。
不可打撈的原因
專家學者的結論就如同一道閃電擊碎了泰坦尼克號重見天日的希望,那么究竟為什么泰坦尼克號不可打撈呢?
第一,打撈難度大。
泰坦尼克號的總重量達四萬五千噸,相當于五座埃菲爾鐵塔那么重,并且泰坦尼克號并不是如睡美人般安詳地躺在海底,船身在遭遇冰山撞擊之后仍然按照原先的速度行進著。
所以在沉船之時并不是我們想象中在逐漸被大海吞沒,而是船本身一頭扎進了水中,直到扎進了海底20多米才最終停了下來。
所以準確地說當時的任務不是把泰坦尼克號撈起來,而應該是拔起來。而且船不僅重,還長。
從船頭到船尾足足有上百米的距離,在當時根本找不到與之匹配的打撈器械。
第二,打撈成本高。
前面說到,目前并沒有合適的打撈器械,那么就需要去為本次打撈量身定制一臺巨大的打撈機器。
而制造如此大的一臺機器無疑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僅僅是為了打撈一具游輪殘骸而打造一臺一次性的燒錢機器顯然是不值當的。
還有就是泰坦尼克號已經在海水中浸泡了七十多年,幾乎船上的每一處都被各類微生物腐蝕殆盡,一旦遭受到機械作業,必然會四分五裂。
到時就不是打撈一艘船那么簡單,而是要打撈成千上萬塊散落在海中的碎片,等到全部碎片集齊之后還要進行人工的拼接修繕,其需要耗費的成本之大不言而喻。
第三,打撈價值低。
其實,如果在一開始就進行打撈,更多的是對幸存者的搜救和對沉船真相的探索,畢竟生命第一,耗費多大成本打撈都無可厚非。
但現在所有人都明白,泰坦尼克號只是一具歷盡滄桑的沉船,打撈他更多的是出于情懷。
并且都過了這么久了,泰坦尼克號早已經不是當初的模樣。
根據對潛水員對泰坦尼克號拍攝出的最新照片顯示,整艘船已經被厚厚的各種海洋寄生生物覆蓋,其本身已經不能稱做一艘船。
并且在其覆蓋的范圍內也已經形成了一個小型的生態圈,如果強行打撈勢必會使其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再從文物價值方面出發,只有沉沒在海底的泰坦尼克號最能代表當時那段歷史,也最能保全船身的全貌,更具有文物保護的意義和價值,反之打撈上來則會使其大打折扣。
第四,打撈風險大。任何從海里進行打撈的活動,無一例外都需要人的參與,其中需要出現的第一線的就是潛水員。
他們必須要潛入船體殘骸當中,找到最合適的打撈受力點,而泰坦尼克號本身十分龐大,所處環境十分復雜,并且沉入的深度也很大,潛水員在面臨極其復雜模糊的船體結構時也要承受巨大的水壓,對于生命威脅極大。
為了打撈一艘廢船再搭上幾條性命顯然也是不值當的。
第五,反對聲音大。其實在一開始,泰坦尼克號的各類價值都出自于資本家的炒作。
一塊殘骸十幾萬美元,一封幸存者對當時沉船過程回憶的信件也賣出了二十萬美元。
這一個個數字刺激著當時無數資本家的神經,促使他們去通過媒體和輿論對政府施加壓力,為自己后面對泰坦尼克號采取商業行動鋪路。
但是打撈泰坦尼克號最終花費的是千千萬萬個納稅人的錢,八十年代是日韓經濟騰飛的時代,同時也是歐洲經濟陷入寒冬的階段。
普羅大眾還需要為了生計而四處發愁,而政府卻要拿著大家伙的救命錢去跳資本家的火坑,到最后肯定是要背負罵名的。
再加上文物專家們的一再反對,更加劇了民眾對于泰坦尼克號不打撈的號召和呼吁。
于大海中長眠,直至消失于大自然
在綜合了各種關于打撈的不利條件和因素,出于全面性的考量,最終當地政府也放棄了對泰坦尼克號的打撈計劃。
根據水下探索公司的勘察情況來看,泰坦尼克號實際上尚存的部分僅有原本的三分之一,其內部大部分已經被腐蝕氧化,造這個速度進行下去,如果不加人為干預的話,最快在2030年左右,泰坦尼克號就會徹底從海底消失。
誠然能讓一艘代表了當時最先進造船水平的龐然大物回歸人間是一件足夠令人激動的事情,但或許靜靜地躺在海底向世人訴說著它那段悲慘的經歷才是最好的歸宿。
從永不沉沒的鋼鐵巨獸,到無法打撈的海底殘骸,泰坦尼克號一方面展示了人類科學技術水平的飛速發展,一方面也證明了人類的力量無論如何壯大,在大自然面前終究如螻蟻般渺小,只要我們觸怒了大自然,最后得到的必將是毀滅。
趁著泰坦尼克號還存在,科研機構也在積極組織人員下海探索,爭取使用最小的成本從船上提取到更多的價值,而泰坦尼克號也將在海底一直長眠下去,直至徹底消失,成為大海的一部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