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有,從小到大,我們都在被持續地教導“要遵循規矩”。
例如在排隊等候時要保持耐心,另外絕對不可以闖紅燈,還有做事要做到有條不紊。這些規矩仿佛就像是社會的根基一般,在默默地維系著秩序與公正。
不過當我們踏入社會,卻發現那些打破規則的人似乎更容易獲得成功。
喬布斯、馬斯克等創新者,而且其實是通過不斷地打破傳統規則,進而才創造出了能夠改變世界的奇跡。他們以一種果敢且堅定的態度,去突破那些看似不可逾越的界限,最終締造了令人驚嘆的成就。
學校里遲到的學生被予以懲罰,不過商業領袖卻在大力鼓吹“快速行動,打破常規”;體制內的員工,嚴守著流程,卻往往難以獲得晉升,而那些“會變通”的人竟然能夠迅速地脫穎而出。
這種現象,居然讓人產生疑惑:教育體系所推崇的“規則意識”,在現實競爭中,為何反倒成為了束縛呢?
正如現在互聯網上流行的那句話,普通的一生,就是被“儒家鎖喉,法家捏肋”,成為完完全全的馴化產物。
規則的本質呢,在于維護穩定,而社會進步,往往需要突破舊秩序。
交通規則保障著安全,其實互聯網的出現,卻徹底顛覆了傳統行業的運行模式。柯達公司因堅守膠片規則,所以破產了,而數碼相機呢,反倒憑借打破舊規則,成為了新標準。真正的創新者,經常不按常理出牌,馬云當年被視作“騙子”不過他卻憑借電商模式,打破了傳統零售的規則。
社會資源的分配邏輯,也在其中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守規矩的人,往往在既定的框架內進行競爭,資源有限,而且競爭激烈;而打破規則的人,卻能開辟出新的賽道,獲取超額的回報。直播帶貨繞過了傳統的銷售渠道,成為了新的經濟增長點,那些敢于突破傳統銷售模式的人,居然獲得了巨大的商業成功。
規則是弱者的保護傘,普通人依賴規則以求得公平,不過強者卻能夠制定或者繞過規則。
資本借助法律漏洞來避稅,而普通勞動者僅僅能依靠勞動法等規則去保障自身權益。在這樣的情況下,潛規則頗為盛行,表面上遵守明規則,實際上卻依賴潛規則的現象,屢見不鮮。在“關系社會”里能力竟然不如人脈重要,這種現象更進一步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
這種現象,對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年輕人陷入了“到底該守規矩,還是該突破規則”的道德困境,催生了投機心理。當規則被普遍輕視之時,制度的公信力下降,“按鬧分配”取代了“依法辦事”,社會信任危機進一步加劇。
從長期來看,如果說人人漠視規則,社會將會陷入無序。巴西因規則失效,導致營商環境惡化,經濟發展受阻,社會矛盾也隨之加劇。
規則本身,并非問題,而最終的問題在于僵化的執行,與特權的濫用。社會公平被逐漸侵蝕,當規則只約束老實人,而且強者卻可逍遙法外,這樣的話,階層固化愈發嚴重。真正的創新,應超越規則,而不是鉆規則漏洞。金融詐騙與科技創新,雖都看似“突破規則”,其實二者本質截然不同。
部分規則,確實需要打破,不過說真的,應通過合法途徑,而非個人投機。僵化的行政審批制度,阻礙了企業發展,但是如果說通過政策改革,而非個人投機來打破規則,那樣的話,才能實現真正的進步。
規則本身無錯,錯的是僵化地執行,還有特權的濫用。教育應當培養“規則意識”以及“批判思維”,而不是盲目地服從。制度應該讓規則更加公平、更加透明,從而減少潛在規則的空間。文化上應當區分“破壞性的創新”與“沒有底線的投機”,這樣的話,前者應該被鼓勵,后者需要被遏制。
當一個社會開始獎勵那些破壞規則的人時,我們究竟是在促使進步呢,還是在給混亂搭建道路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