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現沒有,從小到大,我們被反復地灌輸著“誠實是美德”這樣的觀念。從“狼來了”這個故事,到老師諄諄的教誨,都告訴我們,做人要誠實。
然而,當我們踏入社會之后,卻驚奇地發現,“老實人”常常會被貼上“傻”“不懂變通”這樣的標簽。這到底是教育出現了問題,還是社會的運行邏輯出現了偏差呢?
在職場中,那些“會來事兒”的人似乎更容易獲得升職機會,而那些老老實實、按部就班工作的人,卻往往被忽視。
在商業領域,過度包裝的產品,往往比實話實說的產品更受歡迎。這種現象,不禁讓人疑惑:教育體系與社會運行邏輯之間,為何存在如此巨大的割裂?是社會出了問題,還是我們對“誠實”的理解過于理想化?
在節奏很快的社會環境當中,功利主義很流行,短期收益經常被放在優先考慮的地位。
很多人在找工作的時候,會選擇對自己的簡歷進行“夸大美化”的處理以此來爭取到更多的面試機會。依據相關調查表明,在某企業的招聘過程里,那些誠實地說明自身能力不足的求職者,一般都會被淘汰;相反那些對履歷進行了“適當美化”的人就更容易得到錄用機會。在這種現象的背后,實際上體現出社會對短期利益的過度追求,所以忽視了誠信所帶來的長遠價值。
老實人似乎總是面臨著更高的溝通成本。在一些商業情境里,拒絕灰色交易也許會導致業務中斷;而且圓滑的人卻能通過各種途徑快速達成目的。這種情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會價值觀的扭曲。社會越來越推崇“結果至上”,反倒忽視了道德層面的發展。這種偏激的“成功學”理念使誠信的價值受到極大的輕視。
在信任缺失的環境之下,誠實反倒被視為“不懂游戲規則”。
比如“假貨”“詐騙”這類現象,廣泛地存在著,這讓人們在遇到誠實的人時,竟然會對他們的動機產生懷疑。
這種現象背后,是群體心理的“從眾效應”。
當多數人選擇投機取巧時,堅持誠實的人往往會感到孤獨和無助。
社會對老實人的嘲笑,本質上是一種群體性的心理防御機制。
人們通過嘲笑老實人,來證明自己的不誠實行為是合理的。其實這種行為就像用別人的傷疤來襯托自己的光鮮一樣,反而暴露了他們內心的怯懦。而且真正誠實的人往往不會去參與這樣的行為,因為他們知道,誠實才是最珍貴的品質。
這種現象對個人和社會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在個人層面,年輕人陷入了價值觀的混亂。
他們不知道該選擇誠實還是精明,從而導致了道德焦慮。
在社會層面,當誠實被嘲笑時,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基礎被削弱。
例如“扶老人被訛”這樣的事件,最后讓這個社會變得越發冷漠了。
從長期來講,一個缺少誠信文化的社會,其實很難去構建起能夠持續下去的競爭力。而且這樣的社會在經濟發展之類的方面或許會遭遇許多障礙,畢竟誠信乃是社會運轉的關鍵基石。
德國能成為工業強國,很大程度上因其有謹慎且守信的文化。此“謹慎”即為“嚴格”,“守信”可換為“誠信”。故而德國憑借其嚴格的、誠信的文化環境,在很大程度上確立了自己作為工業強國的地位。
這種現象,是社會短視的一種表現,其負面評價,不應該被忽視。當誠實成為“傻”的代名詞之時,說明功利主義,早就已經侵蝕了道德底線。這種惡性循環所帶來的危機,最終會致使社會誠信度降低,人人皆會受害。
我們應明確立場:這種現象的弊端遠遠大于其所謂的“好處”。
然而這種現狀能夠改變嗎?顯然不能。
在我看來,社會運行的規則有兩套,一種是道德和法律構建的顯規則,一種是生物性弱肉強食的潛規則,誰能更強,誰就會被推崇。
在這一點上,“老實”顯然是食物鏈的底層品質。
因此當別人開始嘲笑你是老實人時,你應該想想,這是否意味著,你已經成為被獵食者的底層對象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